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从传统干预到系统治理: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实践转向
        2025-08-06

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的设立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整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专业发展通道,不仅使基层治理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化逻辑,还构建了以社会工作为枢纽的基层治理生态系统,提高了社会工作全面参与基层治理的系统性。

传统社会工作干预模式源于西方个体主义与实证主义,其核心逻辑是将案主问题“对象化”并进行技术拆解,形成“问题-解决”线性路径。该模式参与我国基层治理面临多重结构性张力:

问题建构的客体化倾向与情境剥离。实证主义范式主导下的社会工作实践,通过“概念悬置”将复杂社会事实转化为技术命题,容易导致治理场域生态网络的空间切割与问题历史生成性的时间遮蔽,形成干预实践的时空错位。

复杂适应系统与标准化范式的认知冲突。基层治理场域作为具有主体异质性、要素互嵌性和过程涌现性的复杂系统,与工业时代机械论思维衍生的“输入-输出”干预模式产生系统适配危机。

发展性治理与修补型干预的价值悖论。传统“问题-干预”二分法的治疗型逻辑,在治理效能维度容易引发短期症状缓解与长效能力建设的矛盾,在治理结构维度容易导致外部资源依赖与内生动力培育的失衡,在治理过程维度容易形成专业权威主导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冲突。这些结构性矛盾揭示了基层治理亟须突破技术理性桎梏,建构基于系统思维、协同治理与发展驱动的现代化范式。

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形成为传统干预转向系统治理的实践提供了契机。所谓系统治理源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治理主体,以整体性视角协调各要素关系,通过动态适应性、多元协同实现整体效能优化的治理模式,其突出特征就是强调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推进系统治理:

树立综合化服务理念,构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多层级的综合评估体系。应突破传统“问题-干预”的线性思维,转向系统集成思维,采用“微观-中观-宏观”三维评估模型,微观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特征与心理机制,中观层面考察社区组织网络与制度环境,宏观层面分析政策体系与治理结构。

制定系统化服务措施,在生活化、情景化中开展评估和服务。社会工作者可构建“情境嵌入-关系分析-系统干预”的行动框架,将治理对象置于“个体-制度-环境”交互系统中,通过参与式观察和系统化分析的方式,把握基层生活系统的动态特征,设计具有情境适应性的治理方案,帮助居民建立应对现实问题的社会支持系统。

创新基层协同治理机制,联动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体系。以社会工作者为枢纽,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四维协同的网格化协同框架,突破传统科层制的线性管理逻辑,形成资源环流与责任共担的治理生态。其中,注意发挥对基层群众的协同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激情和活力。

加强跨界对话的复合技能,增强跨部门、跨行业协同的整合性专业能力。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建立“理论-政策-实务-技术”的四维能力模型,培养工作者在理解政策意图、实施专业干预、运用数字工具间的转换能力,并发展政策倡导、资源链接、数字素养等跨界整合能力。

整合多学科知识,系统化培育综合型和专精型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社会工作为枢纽整合基层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本土知识体系建设。同时,培育综合型和专精型专业人才,以满足基层综合化的专业服务需要。综合性服务回应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基础性需要,而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回应基层治理的多样化、特殊化需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5年5月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