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回溯与前瞻”论坛
        2019-08-05

近日,中国社会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年会上,由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专业委员会主办,《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合办,召开了“中国妇女地位变迁:回溯与前瞻”分论坛,围绕“妇女史研究”、“妇女与发展”、“生育与抚育”和“主体性与个体化”等四大议题展开讨论,旨在通过回溯历史和关注当下,共同探讨建国七十年以来中国妇女地位变迁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近年来随着历史社会学的蓬勃发展,妇女社会史研究亦方兴未艾。研究者考察了党和国家在革命时期和农业合作化时期动员农村妇女参与公共劳动和农业生产的机制和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家务劳动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工厂女性劳动者的阶级地位从工人阶级到社会底层的变化以及其工匠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的变化。讨论中,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西方女性研究学界认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妇女是解放运动的客体对象、其主体性并未真正建立这样的结论,学者们提出质疑,并认为中国的妇女史研究应当回到中国的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背景之下来考察,从而实现女性主义理论的本土化。

本次论坛的妇女与发展主题讨论涵盖妇女就业、健康和观念等领域的研究。对脆弱就业、性别分工观念研究、个人受教育与就业观念的关系、女性健康等的研究发现,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妇女地位变迁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总而言,在事实层面,脆弱就业出现女性化态势,女性总体的健康水平也趋于下降;在观念层面,性别分工观念亦出现向不平等回潮的趋势。

生育与抚育研究回应了当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转型和母职焦虑等热点问题。与会者就“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照料模式和“丧偶式育儿”话语背后的性别规范以及城镇学龄前儿童的抚育模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抚育模式向市场化时代的私人抚育和母职优先模式的转变过程进行了讨论。还有人关注生育政策宣传理念的嬗变和未婚流动女性人工流产中面临的多重问题。

本次论坛的主体性建构、身份认同和个体化主题讨论包括劳动、消费和跨性别等领域的研究。这一主题讨论的研究主要来自青年学者,研究主题和视角较为新颖。有研究者通过比较三种类型女工的生命历程来讨论打工女性主体“能动性”的三个层面——认知、资源和制度机会的作用机制。有的讨论了商业情感劳动模式向本土自然情感劳动类型转变的可能性。有的对在从劳动过程到社会理论的发展中人的再生产的位置进行了讨论。研究还包括具有打工妹和女主播双重身份的女性劳动者在工厂和网络直播这两个不同的社会空间中被建构为次等主体和有价值主体的过程,以及跨性别身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有的以老年人再婚择偶过程为例,探讨个体化与家的伦理之间的关系。此外,与会者也关注了经济资助对高校贫困女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城乡差别对中国女性闲暇时间配置的影响、农村失地妇女维权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与行动逻辑、女性“老漂族”归乡社会再融入困境等议题。

分论坛收到来稿共计三百多份,与会学者逾百位,被评为“优秀论坛组织奖”,苏熠慧的“造命:女性打工主体的能动性研究”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此次分论坛所选取的研究规范、扎实、有创新性,会议讨论时学术氛围浓厚、热烈,尤其是新生代的青年学者为论坛带来了新鲜的研究主题和视角,反映了性别研究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7级博士生李珊珊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