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会议通知】2023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五届青年社会学者论坛
        2023-01-05
中国社会学会定于2023年1月8日全天线上召开2023年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暨第五届青年社会学者论坛。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承办,主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全面扎实增进民生福祉”。新春论坛主题演讲环节及线上座谈会将以云端闭门座谈形式举行。第五届青年社会学者论坛将以直播形式面向公众开放。
 
· 会议议程 ·

09:00-12:00

2023年度中国社会学界新春座谈会

(云端闭门座谈)

13:30-17:30

第五届青年社会学者讲坛

(线上直播)
 

欢迎扫码预约


第五届青年社会学者论坛

· 主持人 ·

杨 典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

童根兴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
 
· 致辞 ·

谢寿光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
 
第一阶段

· 主讲嘉宾和内容介绍 ·

付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县域产业、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服务下沉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与意外后果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是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的重要手段。服务下沉改变了乡村既有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国家主导的常态化、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引入乡村,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服务下沉也是任务下沉的过程,对基层组织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及时、高效、精准地回应群众日益丰富、多元、变化和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基层治理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

罗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转型社会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

走出道义悖论:转型中的医疗与社会

近代以来,我国医疗格局的转型不只是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在学问和制度上的碰撞,还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冲突。医疗从融于社会的形态走向了专属的领域,在知识体系、运行规范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的逻辑,以往为医疗代偿的社会机制随之出现断裂和失灵。在应对病痛、面向生命的道义格局中,医疗走向了独当一面的负载模式。这不仅让社会对医者的道德评价模棱两可,更让医者自身也陷入自相矛盾。因此,唯有让医疗与社会各个层面和主体建立互融的通路,才能走出道义悖论,守护医者的崇高、医道的温度。

纪莺莺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

合作育儿与农业家庭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压力之下,城市新移民家庭祖父母和年轻父母之间发生了基于“人格自主”理想育儿技术与知识的断裂;但他们又仍然秉持“亲子同一”的核心信念,并依靠这一点在两代人之间达成深层的一致性。合作育儿的代际关系展现出深刻的悖论意义。年轻父母试图以养育“人格自主”儿童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自主性,在形式上颠覆了与上一代人的关系,但在深层意义上既依赖祖父母的“亲子同一”信念,也仍以“亲子同一”的方式构造着与下一代的亲子关系。这展现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伦理深刻的韧性、力量与变化。

黄荣贵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网络社会学。

以“群”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研究

价值观念研究中有两类常见的模型,即连续统模型与类型学模型,作者在对二者进行初步剖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以“群”为中心的研究进路。该进路指出,价值观念研究需要我们兼顾人与观念这两个维度上的“群”属性,要求我们注重剖析其中的核心要素和由此衍生的认识模式,以及观念分异在社会群体形成和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从网络社会心态的若干实证研究切入,讨论该研究路径对理解Z世代青年的社会心态与亚文化实践、网络社会心态极化与治理等议题的意涵。

李钧鹏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

影响焦虑、学科地位与空间竞争——布尔迪厄对阿尔都塞主义的持久敌视

布尔迪厄在超过30年的时间中持久地敌视阿尔都塞主义,但学术界却不断发现其社会学与阿尔都塞主义的相似之处。之所以有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原因在于布尔迪厄对阿尔都塞主义提出了三种理论分歧之外的批评。首先,布尔迪厄对源于阿尔都塞和其他评论者的影响产生焦虑感,而批判态度是其消解焦虑的方式;其次,针对阿尔都塞主义对普通人和社会学所展现的优越感,布尔迪厄从道德和政治角度提出批判;最后,阿尔都塞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贬低社会学,却在同一个学术空间中展开相似研究,且对布尔迪厄本人提出批评,因此,布尔迪厄从阿尔都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入手,提出阿尔都塞主义者社会学素养不足等批评。
 
· 点评人 ·

赵万里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周飞舟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第二阶段

· 主讲嘉宾和内容介绍 ·

郭未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
研究领域:人口变化与公共健康(PDPH),城镇化、健康与福祉(UHW),老龄化与社会发展(ASD)等。

流动时代的健康中国:乡-城流动人口的多元社会关系及其健康

当下中国在整体意义上正经历由费孝通笔下的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向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驱动下的“流动中国”的演进。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稳定的逆概率加权法的系列回归模型,探究了学术界较少关注的乡-城流动人口的多元社会关系的异质化健康效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旨在健康层面涵盖不同类型的“亚人口”,对“流动”符号在身而社会支持层面较弱的乡-城流动人口的健康研究及其发现,就是在“人可以流动,健康不能掉队”的人文关怀视角下实现证据为本的学术回应与政策建言。

张韵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
研究领域:老龄健康、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

先天遗传还是社会环境?——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老年人认知健康的影响

人既是社会个体也是生物个体,生物遗传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关性普遍而广泛存在。传统社会科学模型在解释结果与现象的变化中存在诸多失灵,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可能就是具有类似环境的个体仍然具有非常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将遗传因素纳入社会科学研究是理解和解释结果现象的必要任务。老龄健康,尤其是与老年人认知健康相关的研究在当前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宏观背景下具有重要性和实践上的紧迫性。本次演讲将介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视角及其意义。

郭小弦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心态研究、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

社会资本对于个体生活机遇和现代社会整合发挥着重要作用。演讲将聚焦社会资本的国际差异及其产生机制,从国家层次的整合与分化态势出发,探讨其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潜在影响。基于全球30个国家或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个体社会资本在各国之间的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色列、冰岛、斯诺伐克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而中国、日本、泰国则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第二,各国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整合与分化,是影响个体社会资本高低的重要原因。
 
刘威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
研究领域:城乡治理、公益慈善、数字转型。

“城乡”作为一个治理单元

中国的城乡关系始终处于一种“粘连状态”,城市与周围的乡村构成一个相对于中央的“地方”,被归为同一个治理单元。城乡双轨一体、“家—国—天下”贯通的治理智慧不仅超越了经济中心、物质主义的单一偏向,也超越了传统—现代、内生—外发、官—民的二元对立。我们要将“治理”带回城乡关系分析的中心,将城乡融合从经济要素的生产逻辑转换到社会生活的治理逻辑。要处理好“共治与自治”的关系,警惕乡村建设成为城市治理“镜像”;处理好“动与不动”“融合与边界”的关系。
 
· 点评人 ·

刘 欣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陈云松

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总结发言 ·

陈光金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