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的上午和下午,“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分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贵州饭店遵义2号厅召开会议。论坛由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由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吴晓萍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王国勇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德林研究员三名专家组成。论坛共收到35篇论文,经过论坛负责人的初评后遴选出28篇参会论文。
来自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昆明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了发言。吴晓萍教授、王国勇教授、黄德林研究员、石开忠教授、陈成文教授、张玉林研究员、王晓晖副教授、李保平研究员、黄守斌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对发言人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论坛主要围绕“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而展开,具体包括“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经验研究,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土地流转等问题研究”四个单元的内容。下面就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作详细介绍。
一、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张玉林研究员做了题为《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的发言。他指出贵州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着力创新解决七个方面的问题,即创新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创新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和改革社区管理、创新发展社工和社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创新和加强社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这些观点的提出对贵州省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莫非在其论文《我国民族地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研究》中指出了我国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的特殊性、艰巨性及结构性问题,提出了从树立人本主义职能理念、构建人本主义的职能激励和约束机制、转变职能思路等职能途径的努力来实现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结构优化。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董洪乐做了《多民族国家身份确认及其政治社会化过程评析》的发言。他指出多民族国家中个体公民多重身份属性决定了其身份选择与排序的必然性。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合理处理民族身份与国家公民身份之间的关系是维系多民族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这为我们从民族身份、公民身份等角度思考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启发。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的魏红英教授在《协同与吸纳:云南政府管理境外在华NGO的路径》一文中从政府与境外在华NGO的合作协调维度,对云南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过程和做法中政府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归纳了其管理发展的路径。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德海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社会建设新经验》的发言中总结了新疆在社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求变理念,即“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教育立区、人才强区”、“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反对暴力、讲法治、讲秩序”等。
二,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经验研究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李鹏博士在《创新抑或发明:社会建设视角下的乡村基督教——以广西经堂村为例》发言中指出,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影响,要特别关注新时期民族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给当地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的问题及挑战。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徐向文在《社会管理体系创新与西北民族地区实践的思考——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中对民族地区社会管理的性质、内容、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指出了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民族特殊性,总结西北藏区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新时期创新藏区社会管理的三个重要内容,即“教育发展是前提、舆情引导是保障、服务意识是基础”。
宁夏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民族地区司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民族宗教因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的研究》的发言中探讨民族地区宗教因素对司法和执法的不利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研究生黄巧妮在《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对彝族爱心社的个案分析》一文中通过彝族爱心社的个案探讨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所起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三、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研究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德林研究员在《布依族古歌的当代社会价值》发言中详细地介绍了布依族古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价值,即既包括其“科学价值”又包括其“艺术价值”。
昆明学院科学发展研究院李树燕博士在《节庆资源动员的结构逻辑——基于景颇族“目瑙纵歌”分析》的发言中论述了少数民族节庆资源动员的内涵、激励机制、途径和功能,从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研究节庆资源动员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村落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苏浩研究员在《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研究》发言中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审视了内蒙古近10年来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关系,探求内蒙古地区经济不断增长却未能使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根本原因,提出建立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的对策。
四、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教育、土地流转等问题研究
广西行政学院陆莹副教授、赵禹骅教授在《论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广西为例》一文中提出从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建立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构筑少数民族立体教育体系,重视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福利等方面来探讨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副教授黄守斌在《论生态维度中的民族教育综合体——以望谟中国布依城为例》的发言中提出建立民族教育生态综合体,为抵制城市化的“千城一面”现象提供一种独特的分析视角。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王莎莎在《参与式多元教育在跨越式发展中的社会价值——以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为例》一文中从实际案例出发指出目前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瓶颈,进而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民族地区构建参与式多元化教育机制,发挥多元化教育优势的观点。
此外,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黄利会在《民族地区农民土地流转行为分析——基于长阳县的调查》一文中关注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即土地流转问题,并对该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行为特点以及社会心理、生态意义做了详细分析。
在此次“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论坛的研讨过程中,发言学者、点评专家和与会听众互动频繁,提问踊跃、讨论激烈,点评精彩,论坛气氛友好而热烈。此次论坛不仅有理论研究,而且有实践研究,不仅有宏观结构层面的研究,而且有微观个案层面的研究。这为与会学者全面认识和了解“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里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与会学者都期待以后能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互相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康红梅(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