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犯罪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坛”综述
        2013-08-26

 

2013720-21日,中国社会学年会“犯罪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坛在贵州省政协宾馆701会议室召开,30多人次出席。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央财项目“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共同举办,坛主为吴鹏森教授。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53篇,遴选出优秀论文5篇,其中1篇论文获奖。会议期间,举办了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论坛历时一天,分为四个单元,共有23人发言。每个单元均有专家作精彩点评,并提供一定时间让大家发言和讨论。

五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代表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长张宝义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犯罪问题研究中“时间”视角及其分析》,主要阐述三方面内容:犯罪规律的研究(时点、季节);犯罪的生活背景及人生轨迹研究;犯罪人的权利性研究。上海政法学院吴鹏森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当代中国犯罪的宏观解释》,他认为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管理水平对社会犯罪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定力(自控力)、推力(压力)、拉力(诱惑力)和阻力(控制力)是犯罪生成的四种力量;讨论了中国特殊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其对犯罪主体、类型的影响,指出经济体制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俊秀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从当前社会心态看社会失范的生态》,他把失范生态分为“合理性”失范、公权力失范、制度性失范、多数人失范、逐利性失范、阶层冲突性失范、失范引发的失范七种形式,认为社会失范的生态是大量犯罪行为产生的根源,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应该从消除社会失范的生态入手。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长刘晓梅研究员阐述了传媒、民意与司法的张力,媒体表达民意,可以监督司法权力、完善法制、促进司法裁判易被接受,而媒体误导了民意,也会对刑事司法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疆社会科学院古丽燕副研究员介绍了新疆反恐怖形势,她认为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是暴力恐怖犯罪的思想基础,宗教极端思想是暴力恐怖犯罪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暴力恐怖犯罪是民族分裂活动的升级与延续,暴力恐怖犯罪的目的是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政权。

中青年学者对犯罪社会学进行了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现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西南财经大学熊谋林博士利用美国两大机构的错罪案例,说明刑事无罪错案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尤其英美国家的错罪更多。作者学术视野开阔,数据资料翔实。香港大学徐建华博士后以广州的警务/商业广告为例,探讨了中国的警务商品化现象。他认为,中国的警务商品化因缺乏对警察权力有效的制衡机制,而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警务商品化。选题新颖,图文并茂。上海政法学院石发勇博士以2012年反日游行示威行动为例,探讨了维权抗争中暴力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参与者群体的作用。研究发现,暴力行为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而且也会对维权行动本身造成颠覆性影响。华中师范大学金小红博士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和情感社会学理论为主线,从家庭情感互动缺失的角度探析流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并对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突出情感互动和情感能量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性。社会学理论基础扎实,分析深入。此外,参会人员还研讨了青少年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公共安全、社区矫正等诸多话题。

来自实务部门的检察官分享了他们办案的经验和做法,这也是本次论坛的一个亮点。本次论坛共收到北京市昌平区、石景山区和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提供的论文25篇,占据论文集总数的近半,研究内容涉及到职务犯罪、暴力犯罪、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经济适用房犯罪、黑恶势力犯罪、醉驾入刑、电子金融领域黑客犯罪等。会议上,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史焱、魏琳、孟繁智分别探讨了电话购物诈骗、传销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分析了这三种犯罪的主要特点、法律困境和办案模式,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本次论坛研讨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浓郁,达成以下四方面共识:一是倡导犯罪社会学的实证研究,重视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部分学者针对国内外数据库的搜集和利用问题深入讨论和交流经验。二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体现社会学者的责任担当和经世情怀。三是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工具分析中国经验,借鉴国外犯罪社会学研究范式。在使用西方概念时要做中西方语境差异比较。三是寻找个人遭遇中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凸显社会学学科属性。有些论文虽是犯罪学的研究框架,却是社会学的解释路径。与会人员希望大家以后在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和教育教学方面加强合作。

本次论坛的主要特征是包容性。参会人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12个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既有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也有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参与、交流、合作、提高的学术平台,在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对话交流机制,大家平等研讨、理性对话和深度碰撞,彰显了学术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参会人员中高级职称、博士各占一半,主要是法律人士与社会学者的对话,重点探讨社会学视野下的犯罪学研究。

本届论坛为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首次举办,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在各界同仁的支持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人员也给予很高评价。经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商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将在每年论坛的基础上出版《中国犯罪社会学评论》集刊(年刊)。(梁德阔)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