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流动”分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上成功召开了第五届讨论会。本论坛是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承办。
本次论坛会期一天半,举办时间为2013年7月20日下午至7月21日下午,论坛举办地点为贵州省贵阳市贵州饭店遵义1号厅。在各位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论坛获得圆满成功。今年本论坛再一次荣获“优秀论坛”称号,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李骏博士凭借论文“组织规模与收入差异:1996—2006年的中国城镇社会”一文获得 “优秀论文一等奖”。本届分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五十二篇,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负责审阅的老师精心筛选,纳入最终论文集的论文共约三十六篇。
论坛共分为六个单元进行研讨。第一个单元的主题是社会流动与地位获得,共有五位研究人员进行发言。第一篇论文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李煜研究员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代际流动变化趋势的文章,基于相对流动率的分析框架,李煜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结构流动(强迫流动)的结果中国公众代际流动的绝对流动率是上升的。从相对流动率看,中国公众的代际流动整体上从高铁模式向公交模式转变,但是不同群体社会流动模式的趋势不同。第二篇论文是由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张顺教授、云南社会科学院孔建勋研究院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李姚军教授合作完成的。他们主要从出生组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绝对流动率与相对流动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篇论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谢桂华副教授所做的关于“农转非”后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第四篇论文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林曾教授关于中美大学教授社会流动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学术职业是突破社会流动中家庭背景局限性的一条通道,中美教授社会流动的类型是相似的。第五篇论文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张谦副教授以一个中国家庭为例研究社会地位获得过程中兄弟姐妹的影响。
论坛的第二单元的主题为阶层与阶层意识。复旦大学社会系周怡教授借助韦伯的双利益驱动模型以及“扳道夫”假设,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主问卷调查,分析了他们慈善捐赠行为的内在驱力及其差异。上海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李骏博士研究了1996年至2006年组织规模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式的变化,研究发现,这一关系在中国城镇社会也存在,并且这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的胡建国主要探讨了近十年来中国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的走向。中央民族大学的秦广强博士主要解释了雇员群体的阶级地位应该围绕权威关系而被构成的原因。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的李升博士主要研究了中国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中社会意识何以形成的问题。
论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性别、家庭与社会分层。北京大学的佟新与刘爱玉教授从性别视角出发,强调要分性别的分析政治精英地位的获得,并由此来认识中国身份社会的变迁。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的叶华博士主要研究了中国教育升学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庭中,对兄弟姐妹而言,父母亲教育、父亲的职业和兄弟姐妹数是相同的,但这些因素对女性升学的影响要大于男性。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慈勤英与宁雯雯主要从老年人个体社会状况角度,分析子女数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养老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的童梅与王宏波主要研究了市场转型与职业性别垂直隔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的王鹏博士主要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因素,并着重检验影响性别角色观念的各主要因素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论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流动人口(农民工)与社会分层。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赵晔琴与梁翠玲以住房消费为基本视角,探讨住房消费这一变量纳入阶层身份认同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地位与住房消费之间的相关性。东南大学社会学系的龙书芹主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不公平感。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的程诚主要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中南民族大学的李国珍主要研究了农民工的流动意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褚清华主要研究了进城务工人员消费行为选择与社会融合。
论坛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教育分层。东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洪岩壁博士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城市地区中产阶级与底层在家庭教养方式态度上的差异。泰国政法大学的林易博士通过对在泰国留学的中国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讨论了家庭的阶级位置与留学过程的一些决策和结果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玉婷博士主要探讨了家庭背景和学校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杨文辉主要探讨了在名牌高校录取率不断降低的背景下,父亲政治资本对于名牌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段宗宝从季节性视角出发,通过“暑期效应”这一概念,去检视教育系统中更加细微的节点。并且以此为主轴,重新认识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个人特质在教育分层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本科生高歌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为例研究了阶层行动取向、多元利益主体与教育机会差异格局。
论坛第六单元主要是社会分层的其他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谢琳博士研究了初始的政治资本、人力资本与私营企业家的参政议政。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昕博士研究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厦门大学的池上新研究了社会交往、阶层流动与中国居民的健康极其不平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庄家炽研究了影响中国居民现阶段自我社会分层的因素。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的胡备探讨了高校扩招后教育不平等扩大的原因。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还是比较新的学术团体。得益于众多学者的关心与支持,每一届论坛都获得成功举办,今年本论坛再一次荣获“优秀论坛”光荣称号。我们希望以本论坛为平台,推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这一分支领域的学科化发展,加快该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