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和贵州民族大学中西部社会建设实验中心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之“社会建设的地方经验”论坛在贵阳市召开。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兆霞教授主持论坛研讨,四十余位来自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基层政府官员、工作人员,以及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参与了讨论。
在论坛正式开始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春光研究员首先对论坛进行破题,他提到,自2004年中央提出“社会建设”后,各地都在围绕社会建设努力探索,这些经验的探索、总结和推广都需要学者、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互动和分享。所以本次论坛希望通过交流地方在社会建设上的实践经验,一方面提升我们的社会建设理论工作,一方面也从实务上为地方的社会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个体化时代的社区建设、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构建
王春光研究员理论视角探讨个体化时代社会建设的可能性问题,以及个体化带来的社会风险。贵阳市乌当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群工委书记佘龙介绍了乌当区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如实行扁平化管理、搭建化解矛盾的平台,以及政府主动推动社会主体性建设所实现的三个突破和三个提升。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曹婕研究员以汕头慈善存心慈善会的发展过程为例,介绍了汕头民间慈善组织的传统与发展历程。潮汕地区有着强烈的民间慈善传统和能力,如何将这种能力发挥在社会建设中,是当地政府需要挖掘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田奇恒教授介绍了重庆市大渡口区在文化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实践,以及从人居环境和基层组织建设入手进行的社会管理实践,由此总结出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黄进研究院以成都富士康社区为例,介绍了四川省社会建设的地方经验、成效与出现的问题。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白夏教授就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趋势做了报告,他从托克维尔和图海纳的理论出发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在转型社会中可以起到的作用。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毛刚强围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两个议题进行了精彩的评论。他认为,在政府权力和责任都不断扩大的今天,社会能力更需要发展。接下来,济南大学的高灵芝教授、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曹婕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王春光研究员、乌当区委副书记佘龙、访问学者白夏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江雅副教授等就政府责任边界、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发展所带来的治理问题等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面向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社会建设
贵州民族大学孙兆霞教授以武陵山区(贵州)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调研项目为例,提出“新三农问题”,即“农民真老”、“农村真空”、“农业真脆弱”,并依此提出社会建设是扶贫开发的基础,甚至是西部地区当下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吉林大学的李文祥教授对吉林省白林市矿区村庄的调研显示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无力有因,有责合法”矛盾特征,提出以构筑公共性、公共协商机制为入手点的解决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王晶利用2002年CHIP数据,从家庭社会资本和社区社会资本两个层面探讨了农村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及其变化。她发现,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农生产部门,中国当前的市场化进程是不平衡的,在东部和西部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生单丽卿从撤点并校这一现象的后果角度去考虑村庄和学校的关系,以及这一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的王莎莎博士关注的也是教育问题,她从石门坎参与式多元化教育实践中提取多元化教育的5个方面: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受众、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与学主体的多元化。王春光研究员围绕几位发言人的观点,从解决社会矛盾需要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如何构建、谁来构建等角度进行了点评。
社会建设路径分析
贵州民族大学毛刚强副教授以自己参与雅安灾后重建评估的亲身体验为出发点,讲述了以社区能力成长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雅安地震灾后重建过程,并提出,以社区能力建设和鼓励社会组织发展为着手点的灾后重建是相对较新的视角,也是以后的趋势。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会长吉家钦讲述了促进会在乡村进行扶贫工作的新进路:以重建社区服务推动合作与村庄组织化,形成多元面向的合作,成立一个基于公共决策、平等参与的社区公共空间,并以此为起点开展全面性的经济社会建设。贵州大学曾芸教授经过世界银行“社区参与”项目评估分析之后认为,世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过度的行政路径依赖,而面对“强政府”,社会已经没有自由空间和社会能力,因此如何使社会形成自主性的发展力量,有能力去抗拒政府对社会的侵蚀,是中国未来要探索的发展道路。贵州师范学院陈志永教授以贵州、云南的典型村寨为例,描述了民族村镇旅游地农民组织化类型及特征,解释了农民组织化的动力机制的社会资本价值。孙兆霞教授和王春光研究员分别就以上发言做出点评。
(整理: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