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13年年会分论坛《社会心理学专题:群体心理与群际过程》由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乐国安教授和汪新建教授组织召开和负责。本论坛于2013年7月20日在政协宾馆1215会议室成功召开。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个研究路径和理论范式。而其中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广域视角出发,侧重探索处于多种社会力量宰制下的社会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本论坛主题是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究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结构的影响下,不同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规律和群体活动过程,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进行深入探讨,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言献策。
本论坛共有13篇论坛报告,包括:中山大学黄嘉文博士的“相对收入、社区参与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北京大学方文教授的“中国基督徒—非基督徒的心态地图比较研究”;上海大学丛玉飞博士的“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及影响因素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赵德雷博士的“建筑装饰业农民工底层地位合法性的外部效力建构”;南开大学柴民权博士和管健副教授的“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管理策略: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广西大学王恩界副教授的“信息类型对传播倾向的影响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薛立勇主编的“低保对象的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低保对象抑郁状况为例的研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李文姣老师的“基于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突发事件政府信息供给机制”;哈尔滨工程大学刘辉博士的“本科生被试效应:基于网络交换论的实验检验”;贵州大学姚林老师的“泰国人妖社会融合的研究”;中共省委党校王丽萍老师的“转型期社会焦虑心态的产生原因及缓解策略”;上海大学陈伟博士的“对毛泽东的集体记忆——基于毛主席颂歌的分析”;上海行政学院刘中起的“集群行为参与者的心理认同机制研究”等。其中不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方文教授等社会学界著名学者的论坛报告。论坛由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汪新建主持,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杨宜音教授到场旁听。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在座的师生踊跃提问,论坛报告人热情解答,现场气氛极为热烈。
13位论坛报告人依次上台对所做研究进行了精彩报告。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方文教授所做的《中国基督徒—非基督徒的心态地图比较研究》的报告,通过两个实验研究,发现在激活被试的死亡想象时,基督徒被试对持其它信仰的被试和无神论被试的心态地图是有差异性的,其中比较有趣的发现是基督徒对佛教徒持更多的消极态度,这些发现从宗教社会学这一新颖角度阐述了群体心理过程;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的管健副教授和柴民权博士所做的《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管理策略: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的报告,将我国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的两个路径结合起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规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建构和管理有独特发现;贵州大学的姚林老师所做的《泰国人妖社会融合的研究》的报告,对泰国人妖的生存状态、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和原因,以及改变其生存状态的策略进行了详尽介绍和分析,使在座的师生了解了东南亚地区社会学研究的关注点和研究范式;上海大学丛玉飞博士所做的《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及影响因素分析》,运用一种新型的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抽取1000多名白领新移民,对其社会信心的组成和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系统研究。
本次论坛的报告涵盖了不同社会场域、不同群体类型、不同研究视角和不同研究范式的群体心理和过程研究,研究主题均为社会心理学乃至社会学学术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次论坛的报告向在座师生展示了学界近期的热点议题,并展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大量最新研究结果,引起了到场师生的强烈兴趣。在场师生在提问环节踊跃发问,报告人一一热心解答,会场多次出现精彩的互动和讨论,直到论坛结束,还有部分在场师生意犹未尽,与报告人在场外进行深入交流。
论坛于当天下午6点结束。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明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社会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是很有启发和必要的,值得将来的社会学相关会议和论坛进行借鉴。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开始浮现,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制约下的群体活动心理规律。然而,由于学者们所属学科、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均不相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缺乏一个可以供学者们进行交流的相对统一的话语体系,这导致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始终无法达到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那样的学界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加深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才能极大的改变本领域当前的混乱状况,这不但能够促进社会学框架下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也对社会学的其他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