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梦:生活方式论坛”综述
        2013-08-26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720---721日,由中国社会学会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部共同组织,以“中国梦:生活方式视角”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年会生活方式分论坛顺利召开。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36篇,大大超过往届。论坛举办方在前期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遴选出优秀论文在论坛上发言,入选论文集的论文也达到30篇,并向社会学年会专家组推荐参评4篇。               

本次分论坛设置主题发言、生活方式理论研究,生活方式实践研究,青年论坛四个板块,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梳理了生活方式研究的现状、问题,展望了生活方式研究的方向和巨大理论与现实价值。

生活方式理论研究:王雅林从社会现实出发,认为中国以至全球的发展日益把对人的生活及生存状态的考量提到了核心议程,但当代发展对生活理论的需要同生活范畴概念的不成熟性形成巨大反差。王雅林教授在学术批判的基础上从揭示生活概念的本质规定性入手建立了完整的生活概念,指出生活是由个体所承载的人的特有生命形态的存在、展开和实现形式及意义追寻的行动体系,并在社会的互动生成中构成社会建构的内在核心结构和社会变革的深层动力系统,并在同日常生活、日常性概念的比较中进一步揭示了生活概念的整体结构和特性,论述了生活概念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基石地位。马惠娣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把握和预见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适时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方式,是促进人与社会健康、文明、理性、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背景下,对转型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做一学理性的思考,就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作为生活实践与学科研究的历史如何发生、当代生活方式的特点与核心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就教于方家。王冬冬教授认为生活方式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对其产生反作用,是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的进步深刻地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节点化生活方式具有去时空、主体化和去身份的特点。这种生活方式使网络话语场域成为社会资本转换的优势场域,并因为序参量话题的存在产生了维系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力量“话题序参量人群”,从而保证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周长城教授从指标建构的视角论述了生活质量及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和策略,从制度政策层面对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的概念作出重新界定,并基于国内外生活质量与社会管理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建构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排名,具有现实指导借鉴意义。

生活方式实践研究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幸福研究、农民工生活方式研究及消费研究。

生活方式变迁研究:施国庆教授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工程移民7000万人口生活方式的中断和变迁,特别是被动移民的生活方式、生计方式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社会组织、社会政策的相应作用。王程韡从韦伯的经典论述入手,认为禁欲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据此有着悠久食文化传统和极愿意享受口欲的中国,若要实现国家发展就必须重返禁欲精神。然而一方面中国从来都不缺乏禁欲思想,只是其实践是高度阶层化的;另一方面,英、日、韩等国家勤勉革命的历史亦表明,口欲可以通过市场消费的方式帮助完成单纯的经济理性所无法企及的创新循环,并实现一种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为此,消费的民族主义和个体、企业和政府几个层面的“自主性”都必不可少。梁宏信从拜年的习俗变迁入手,认为我国拜年习俗由来已久,经历了传统的登门跪拜、作揖拜年、“飞帖拜年”和贺年卡拜年等几个历史性的阶段。进入现代社会后,手机媒介及其应用软件不断嵌入民俗生活空间,“飞信拜年”已逐步成为民俗生活的新内容,拜年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了拜年文化及社会生活方式在时代变迁下的调适与互构。

幸福研究:王彦斌教授对于当前幸福感理论研究表现在对幸福感的维度和对幸福感理论进行跨学科的解释。其中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占据了半数以上,且研究中以实证分析居多。学者们的这些研究已经拓展到了多个学科领域。跨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比较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新兴的一个研究视角,同时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幸福感的研究开始深入组织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视野。幸福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话语体系,在未来的研究进程中,澄清相应的幸福研究领域将是不错的选题。舒建盈认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文明形态这三个概念,在描述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上,具有同一性。以“卑鄙的贪欲”为动力的现代文明,其实并不“文明”,是无法让人达成幸福愿景。在人类的上古时代,有一种文明形态,生产方式就是生活方式,人们并不需攫取自然界的有形资源,而是利用和改造人体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来获取生存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资源,这种以德修身的生活方式,才能称得上幸福生活。

农民工生活方式研究:陈文超认为自雇经济行动空间的塑造并不仅仅在于从再分配到市场这一宏观的制度变迁,而且也关涉到制度转型中的工业技术日常生活化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化等。制度转型中市场机制、技术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等“三位一体”化的作用为农民工选择自雇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行动空间,诸如市场环境、市场能力与市场空间等,并以此赋予了自雇经营活动的社会基础,即相应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根据制度转型与经济行动选择间的因果关系判断,随着制度转型的优化,农民工自雇选择的行动空间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化。高俊关注家政服务行业,她认为家政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要和吸纳农村妇女、城市下岗女工及大中专毕业生劳动就业的重要领域,以准确翔实的调查资料真实地反映出该公司女性流动人口流动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特点和趋势,从生活质量角度关注外来女性家政服务员的生活和发展。杨子贤对农民工性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有效的防御对策和干预措施,针对农民工性行为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防御对策和干预措施。

消费研究:赵海英从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的互生性出发探讨手表消费背后的社会学原因,认为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的互生与共存共同推动手表消费的发展。人们对手表的消费已超出物质概念,进入精神和情感领域,计时功能弱化,更多的渴望通过手表的符号消费建构其独特身份、宣扬自我表达和价值的认同。中国钟表行业只有真正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钟表文化才能更健康地发展。

本届论坛的突出特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生活方式研究者参与、交流、合作、提高的学术平台,在生活方式研究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对话、交流机制。论坛组织者提出了开展合作研究的具体提议,如合作开展城市化进行中的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建立地方社科院与地方高校联合调研机制;在恰当的时机召开专题性的生活方式专题研讨会等等。这些合作提议受到与会者积极的响应。会议前后一些学者就与举办方建立联系,希望未来能够开展合作研究。大家都希望由中国生活方式研究委员会牵头,将全国生活方式研究的力量集合起来,加强交流,深入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生活方式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力。

在论坛结束前的总结与讨论过程中,王雅林教授再次重申了生活方式研究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要性,学术话语权与理论自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从学理层面、实践层面、对策层面不断加强生活方式研究的可能性,同时希望部分论坛参与者能够积极发表研究成果。王爱丽所长指出生活方式研究的主力是青年人,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能够扎实的深入基层,做出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经验研究。与会学者对此次会议给予了很高评价,希望中国生活方式研究委员会能够继续发挥研究中心的领导作用,带动国内生活方式研究领域的大交流和大讨论。与会专家建议,地方院校和学术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生活方式前沿研究,定期召开小规模、分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将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成果结集出版,扩大生活方式研究成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