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社会学与虚拟社会管理论坛”综述
        2013-08-26

 

71921日,中国社会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贵阳召开。期间,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广州大学社会学系于20日承办了“网络社会学与虚拟社会管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34篇,与会30余人。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就网络社会学与虚拟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关于互联网与虚拟社会的实证研究、虚拟社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三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

第一单元:网络社会学与虚拟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单元有4人作主题发言。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教授在《虚拟社会管理的概念定位与核心议题》中认为,一国的虚拟社会管理不仅要具有国家特色而且要兼备世界特征,但怎样获得这两种禀赋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选择过程。现实中,虚拟社会管理不仅受制于网络工具逻辑和虚拟行为特性,而且与国际政治生态有关。虚拟社会管理是虚拟实践有序化与合秩序状态的实现过程,其微观形态是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宏观形态是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历史形态是自由与秩序的网络化平衡。由于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因此网络规制的正当性应是分析虚拟社会管理问题的始端。与此相联系,其核心议题包括虚拟社会管理的边界划分、权力结构以及国家民族特色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白淑英教授在《网络自由:类型学检视与张力分析》中认为,当下对网络自由的理解,存在着激进的或绝对化的网络自由观、简单的或单向度的网络自由观,以及理想的或彼岸式的网络自由观。在这三种网络自由观下,网络自由被单一化、片面化和极端化。为了保全网络自由概念的整全性,需要从网络空间、网络社会和网络价值三个向度对其进行理解。网络自由的空间向度、社会向度以及价值向度隐含着其与网络秩序的辨证性张力关系。网络空间向度体现了技术自由与技术控制之间的张力,网络价值向度体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二者均需在社会向度上予以纾解,而网络道德共识和网络法治则是其中的两个主要路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杰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话语信任与网络群体建构——社会化媒体的信任机制研究》。他以“三亚宰客事件”为个案,通过对社会化媒体的信任对象和信任机制的研究,发现符号和话语本身具有指向客观性、互动协商性和自在自足性三个特征,从而使得话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的发出对象和指涉对象而被阅听人信任。他认为,社会化媒体的个体信任是基于公共角色领会基础上的话语信任,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内群偏好和群际分化机制则使得网络个体的话语信任迅速成为网络分类群体的线索与边界,网络群体作为网络行动的主体由此产生,这种网络群体的形成又强化了对社会化媒体的信任。

上海大学博士生焦良玉在《公共舆论、信息格局与网络时代》一文中认为从历史上看,公共舆论既发挥过批判功能,也发挥过操纵功能。19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认为,由于信息条件的限制,公共舆论只能发挥操纵功能。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共舆论的批判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信息条件是决定公共舆论发挥批判功能还是操纵功能的关键变量。在网络时代,新的信息格局使公众获得了充分的信息权力,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和讨论权。这个前提下,公共舆论在社会生活中重新获得了批判性。

第二单元:关于互联网与虚拟社会的实证研究

第二单元有5人作作主题发言。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黄少华教授探讨了《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结构》,认为网络游戏行为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他通过深度访谈资料,运用类属分析方法,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结构和维度,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证研究,总结出网络游戏行为包括社会互动、团队合作、自我认同、暴利行为及虚拟交易五个维度,而青少年的行为更倾向于社会互动、团队合作和自我认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邵力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新浪微博谣言传播为例》,她认为社交网站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新型的交流模式,也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网络谣言等问题。微博作为网民交流场域,已经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场域。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新浪微博中谣言传播的案例,跟踪并分析其传播过程,发现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依赖和“点--群”传播机制。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唐雨博士探讨了《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她认为网络社群是考察网民互动关系和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分析单位,也是选择网络社会管理模式的现实依据之一。该研究以Web技术的历时性发展为线索,运用动态网络社群结构探测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不同技术条件下的网络社群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网络社群结构演进的过程,并根据可预见的Web3.0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预测了网络社群结构的演进趋势。

复旦大学黄荣贵副教授以《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环保NGO为例》为题,探讨了微博空间中环保非政府组织间关系网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关注网还是认同网,组织间均存在着密切的虚拟联系:密度较高;具有较高水平的互惠性;除了个别孤立组织外,绝大部分环保组织构成一个大的弱成分,即任何两个组织间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虚拟联系。该研究并不支持虚拟空间碎片化的论断。相反,微博这一社会媒体平台有助于促进环保非政府组织间建立联系、共享信息与环保话语、培育组织间认同,甚至是促进绿色公共领域的形成。

厦门大学助理教授陈福平的论文《跨越参与鸿沟:数字不平等下的在线政治参与》利用2011-2012年对10个城市在职网民的调查数据,从数字不平等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差异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试图分析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由于各自偏好的网络使用类型,是否进一步强化了“参与鸿沟”。

第三单元:虚拟社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三单元有5人作主题发言。哈尔滨工业大学唐魁玉教授在《微博打拐虚拟社会动员的要素与过程分析》中认为,拐卖犯罪是我国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近些年来仍然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法。彭文乐事件和随手拍照解救儿童行动的事件,让社会见证了微博社会行动的奇迹和力量,微博打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证明了微博打拐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拐卖犯罪的方式。在此背景下,该文试图通过过程分析揭示微博打拐中虚拟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探究微博打拐行动是如何被动员起来的。

广州省委党校吕晓阳教授的《以网络问政和政务微博作为重要平台推进网络内容建设》指出,要正确认识网络主旋律的内涵与定位,熟悉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和趋势,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加入到互联网内容建设当中。该文强调,网络问政与政务微博是行政部门可直接控制的网络表达形式,在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和唱响网上主旋律方面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易益典副教授作了《公民网络反腐的行动逻辑与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公民网络反腐就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公民集合力量行使监督权的现代政治行动,它把最集中的问题点和最切实可行的手段结合在一起,使得权利制约权力从高深的理论走向了伟大的实践。公民成功的网络反腐实践表明,权利通过集合可以倒逼权力,但以权利制约权力一定要转换成以权力制约权力,也即道义制约一定要转换成力的制约。因此,政治空间是网络反腐存在和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网络只是技术条件。

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朱海龙编辑的发言题目是《网络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以扩散性动员为视角》,他认为在转型中国,政治参与正在网络社会中广泛形成。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高密度,群簇化、多维连接和单一、非正式、弱关系的特性使得扩散性动员能够围绕特定事件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网络社会中集体行动的广泛发生、发展。

广东省委党校顾翠芬副教授的论文《网友“两代表一委员”公推选举的可行性探讨》,通过对河源市网友“两代表一委员”公推选举方法的剖析,在肯定这项创新性选举方法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不足及隐含的弊端。

本次论坛采用主题发言为主,主题发言和书面发言相结合的形式,重在讨论问题和交流信息。各位专家学者发言主题鲜明,交流讨论气氛热烈。何明升教授童星教授谢俊贵教授黄少华教授吕晓阳教授、唐魁玉教授白淑英教授,以及朱海龙、王金山、焦玉良等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点评和即兴发言。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