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中国社会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消费社会学研究论坛在贵州政协宾馆会议室举行。首先,王宁教授和张敦福教授代表论坛主办单位致欢迎词。随后,主持人吕大乐教授对消费社会学以往取得的学术成就给予肯定,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消费社会学发展的期待。
短小精悍的论坛开幕式之后,开始了第一个主题——消费社会学与研究的理论路径的研讨。吕大乐教授从日常生活中理解消费,这为消费社会学相关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日常生活社会学与其他视角不同,关注消费中平凡的、常规的活动。而吴金海的文章则是与现有研究的一个理论对话。在对王宁教授观点评述的基础上,尝试从“效率性消费”的视角对“两栖”消费现象进行重新分析和理解。扈海鹂教授则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工人阶级的关系,认为消费文化对工人阶级产生重要影响。最后,张敦福教授阐述了从消费异化到消费主体这一西方消费研究理论视角的变迁,并且认为中国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过于倚重“消费异化范式”,忽视了消费主体和主体性。
发言结束后,王宁教授和薛红博士对发言内容做了精彩点评。认为吕大乐教授的文章为消费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对其消费必需品的界定认为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跨境购买奶粉的案例与其阐述的理论是否恰当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两位评论人对吴金海博士的理论对话做出了肯定的评价,但是认为效率消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使用范围上存在一些模糊性。评论人认为扈海鹂教授的观点突破了消费文化研究的阶级界限,为工人阶级意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是缺乏中国经验,因为这一观点更多基于西方社会结构,缺乏比较的视角。最后,评论人认为张敦福教授的理论梳理清晰详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当下中国的理论反思,但是在一些概念的论证上应该更加清楚、明确。
十分钟茶歇之后,开始了第二专题的研讨,这一专题的主题是消费与地方社会。首先,段媛媛对“90”后电影消费的症候及追问进行了阐述。指出了“90”后电影消费的三大症候,并分析了三大症候形成的内在动因。第二位发言人粟华英运用全国城市电话抽样调查数据,对目前中国城镇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评价。第三位发言人徐京波从集市透视农村消费空间变迁,认为这些变迁一方面导致了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导致农村公共生活萎缩。最后一位发言人黎相宜讨论跨国移民群体是如何在移居地产生消费价值剩余,并在一个跨境体系下完成这种剩余的转移,以此来实现个体结构性地位的提升的。
吕大乐教授和林晓珊副教授对上述四位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段媛媛的文章选题非常有意义,论证逻辑清晰,但是缺乏一定的经验资料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粟华英研究的数据非常详实,但是仅仅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缺乏深入的统计分析。徐京波的研究经验资料较为充实,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对话,在经验资料分析之后,并没有提炼出与空间相关理论的阐述,与文章开始的理论综述脱节。黎相宜的研究问题十分有价值,并提出了消费价值剩余的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另外,忽视了跨国移民之间的差异,并且用一个镇的个案是否能够完全说清楚这一宏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下午2点开始了关于“餐桌上的中国与身体”第三专题的研讨。首先,薛红探讨了“餐桌自救行动”如何突破个体的层面走向群体社会层面,并且如何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机联系起来,在加强彼此的自主性,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良性循环。随后,严霞探讨了政府组织“公款吃喝”行为背后的文化和制度根源。第三位发言人王宁教授认为“抢单”制既是一种道德表演机制,也是人们在公民权利匮乏的条件下转而追求私人权利满足的一种手段,因为私人权利的满足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履行私人义务得以间接地实现的。第四位发言人林晓珊以扎根理论研究为方法,以莫斯的“身体技术”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汽车驾驶培训过程的分析,从四个维度揭示了“反思性身体技术”是如何可能的。最后一位发言人张品认为农村“换房潮”一方面是传统城镇化困境下的产物,另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生活方式传播到农村社区之中,使得城镇化趋势不可逆转。
张敦福教授和扈海鹂教授在点评中认为,薛红博士研究的问题比较新颖,具有时代意义,但是这种“餐桌自救行动”更多局限于中上层群体中,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深入探讨。严霞的研究问题也是当今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在原因分析过程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界限是否如此清晰,是一个疑问。王宁教授通过一个较小的现象展现了一个较为宏大的理论,论证逻辑十分缜密,但是在经验层面上,这种抢单行为是否存在着地区差异和代际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林晓珊通过对反思性身体技术的研究展现了完整的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但是仅仅通过学驾照这一过程论证“反思性身体技术”,缺乏说服力。张品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在研究方法使用和研究思路方面缺乏一定的严密性,面面俱到但又缺乏亮点。
茶歇之后,进行了关于“消费中的民生”这一主题。首先,王雨磊阐述了农村从子防老到养女防老的变迁过程,认为养女防老制度于是成为一种人们规避养老风险的手段。赵昶提出消费者需求满足链概念,来分析消费替代空间和消费场中的交换关系的形成、相应的组织方式与权力分化的内在机制和分析框架。张展以定量方法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性别差异及其存在原因。结果表明,比之于女性,男性的消费观念更为开放。赵卫华将我国的民生建设分为四个阶段,从私人消费和集体消费的关系看我国民生建设的历史和重点。
随后,王宁教授和吴金海博士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王雨磊提出的问题比较新颖,问题是,通过一个案例论证这一变迁过程是否恰当。赵昶的分析框架十分清晰,但是在当今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化的背景下,消费者替代性选择机制是否存在,能否有可替代的空间。张展的文章研究逻辑严密,但是在数据选择和相关变量使用上存在一些不足。赵卫华的文章较为全面的从消费视角分析了我国的民生问题,应该对其内容进一步加以提炼。
在所有发言、点评结束之后,进入了自由发言、回顾环节,大家对一天的研讨内容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相互回应。此次论坛延续了批评、争辩氛围浓厚的特征,并吸引了许多旁听者加入讨论和提问。
(供稿人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徐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