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性别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论坛”综述
        2013-08-26

 

“性别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社科院妇女与家庭研究中心和浙江省社科院旅游休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论坛共收到参会年会论文41篇,从中选出参会论文28篇,论坛发言论文24篇。参会者有60余人,来自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系统,身份包括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助理研究员和在读研究生。

根据学会秘书处关于评选优秀学术论文的要求,论坛向大会推荐了两篇论文参加优秀论文的评选:东北师范大学张凤荣的“女性健康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和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高修娟的“前台与后台:皖北农村‘养老送终’活动中的性别权力景观”。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浙江省社科院旅游休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峰主持,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社科院妇女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王金玲致开幕词。闭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社科院妇女与家庭研究中心秘书长高雪玉主持,王金玲对论坛作了总结讲话。

本次论坛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开展,会议为期一天,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分主题讨论、评论人评论和发言人回应等形式进行主题探讨。

本论坛根据收到的参会论文的内容进行了归类,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研讨;每人发言时间为10分钟,大会评论时间为15分钟,提问、讨论时间为15分钟。

第一单元:性别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本单元主要从二个方面探讨两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文明意识的性别差异及其构建”。性别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息息相关,男性和女性分别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分工,为美丽中国建设这一事业共尽职责。这就要求两性群体必须和谐发展,才能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美丽中国的各方面建设。

2“性别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西部农村妇女在自然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男女两性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西部农村妇女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管理者和消费者。西部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都给西部农村妇女带来巨大挑战。

第二单元:性别发展与社会—文化

本单元从四个方面探讨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发展的差异:

1、“家庭领域与公共领域:乡村旅游对社区女性的影响研究”。通过探索12位女性参与乡村旅游的经验及感受,从家庭领域和公共领域两个层面分析了旅游发展给社区女性带来的影响。乡村旅游这一新兴的生产方式,有力地冲击了男主女从的传统观念和传统角色,使家庭领域内原有的性别藩篱出现了松动,并促使女性能够由家庭领域走出转向公共领域,女性在社会交往、公共休闲活动以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等方面,都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2、“论社会性别意识对两性平等政策构建的作用”。社会性别视角要求我们培养社会性别意识,以人为本,正确的看待女性目前所处的弱势地位;深入理解社会性别相关理论,探究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源;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对实现两性平等政策构建的作用。在努力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的同时,维护女性在出生地位、受教育程度、就业机会以及参政议政方面的权利地位,为女性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及必要的发展的机会,使女性自身在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推动男女两性的平等相处与和谐发展。

3、“当前中国影响主观性别角色态度的因素分析——基于CGSS2010年调查数据”。一直以来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研究多是从人力资本或职业性别隔离的角度进行,原因的分析也不外乎市场或者再分配权力利用CGSS2010调查数据,从主观意识方面着手分析了教育对于不同性别的人以及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根据分析提出了几点意见。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加反对性别不平等;教育年限的增加对于性别不平等态度的转变有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于女性表现更为明显;年龄大的女性更支持性别不平等。同时,文章还得出无论国有部门还是市场部门相对于农业劳动者的性别角色态度更自由,城市户口比农村户口更自由。

4、“低生育率背景下我国女性劳动参与水平、特点及趋势研究”。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女性劳动供给下降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利用四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女性劳动力变动指数的因素分析,发现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负向作用正渐趋增强,影响强度逐步超过人口数量因素增加的正向效果。对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年龄段较男性长,2539岁女性中青年组的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是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关键问题。

第三单元:性别发展与健康

本单元从健康的角度、运用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不同区域女性在健康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1、“女性健康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女性健康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女性的经济、教育、政治、婚姻家庭地位以及人们的性别观念等要素影响着。通过建立健康及其资源的影响因素路径图,明确与男性相比较的女性健康地位影响因素,男女两性在健康及其资源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研究——基于杭州市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根据2010年杭州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杭州市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满足进行了实证分析,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需求呈现的两大趋势性增长特征,客观上迫切需要政府为女性流动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率的生殖健康服务,人口城市化新时期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应尽快从生育控制型管理尽快向生殖健康型服务转型,建立起流动人口婚育期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并从三个基本立足点出发逐步完善生殖健康服务。

3、“青海地区农村环境卫生服务政策执行效果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视野”。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探寻青海地区农村农村环境卫生服务改善政策中的性别差异。方法:以青海地区的大通县、湟中县、刚察县为样本,对200户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结论:从需求角度来看,两性对于农村环境卫生服务改善的主观重要性认知和客观的需求都是相似的。然而从支付意愿上可以看出,女性的主观需求受到了一些压抑。从供给效果来看,农村环境卫生服务改善可以提升农村居民对于厕所的满意度且男性满意度提升的显著性要高于女性。在宣传渠道方面,形象的宣传方式更受女性欢迎。

第四单元:性别发展与生活

本单元从四个生活层面,探讨男女两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背景:

1、“前台与后台:皖北农村‘养老送终’活动中的性别权力景观”。通过对皖北农村丧葬习俗和养老实践的考察,发现在养老-送终这两个连续性事件中呈现出有趣的性别权力景观:尽管女儿积极参与养老活动,但在送终的葬礼上,儿子仍旧承担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家庭事件的运行后台,女性(包括女儿和儿媳)在养老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具备较强的影响力,但在家庭表演的前台——葬礼上,男性仍旧是家庭的正式代表。本文由此发展出由传统家族文化支撑的男性的象征性权力和由女性积极实践所获得的实践性权力来解释这种性别权力图景。

2、“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择偶过程中的生活世界重构”。当前的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研究均存在着强结构预设,将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中的传统与现代性并存视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性别的产物。本研究从生活世界理论入手,运用陌生人和返乡者这两个范畴,分析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通过择偶来重建生活世界的意义脉络,构建出双重意义系统混杂的生活世界,从而在看似社会结构和社会性别再生产的背后凸显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能动者的主动选择与建构的一面。作为返乡者的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面对乡村意义系统生产时,由于其可以运用的资源有限,其建构的双重意义系统的生活世界是不稳定的,从而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3、“好男不娶福州女?——近世福州女性形象初探”。特定地域族群女性形象问题是一个极富学术魅力的论题。在福建社会生活的两性议题中素有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郎之说,可见福州女性形象颇为引人注目。从性别社会学的视角,从文献记载与戏剧舞台两个方面论述近世福州女性的群体形象和社会生活,从中探寻福州女性的群体特征与价值追求,藉此论证性别文化与地域族群文化的互动关系。

4、“破解抑或操弄:招赘婚姻对父权制的迷思”。无后在传统社会既是一个宗教的和社会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为了应对无后问题,民间社会普遍采用的办法是改变或虚拟彼此之间的血亲关系,招赘便是拟制血亲中的主要部分之一。学界和社会对招赘婚姻破除父权制充满了理想。本文指出招赘婚是父系制在无子情境中的一种柔性调节和和弹性运用,是对男娶女嫁婚姻形式的补充,是特定条件下的暂时性做法。招赘婚的逻辑及运转都是在以父权制为理念和中心的传统框架中设计、实施,它尚未从根本上构成对父权制的挑战,相反恰恰,它仍然只是在父权制框架中的操弄,通过它父权制得到了强化和再生产。

本论坛通过对四个单元议题的深入、激烈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各位参会的老师都十分珍惜年会这个展示自己学术水平的平台,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每位发言的老师都在会前做好了自己发言论文的PPT;每个单元的主持和评论老师,在会前根据论坛发的论文集,认真地准备好自己主持单元的评论工作;在提问、讨论时间,针对发言老师的论文,与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商榷之处;发言老师对大家所提的问题,做了相应的回应。

作为年会的品牌论坛,本论坛在本次年会上进一步被评为2013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优秀论坛”。(高雪玉)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