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消费社会学论坛”综述
段媛媛        2012-07-30

2012715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学术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学年会消费社会学第三届分论坛在银川如期举行。本届论坛沿袭前两届的盛况,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此次论坛中。论坛负责人王宁、吕大乐、张敦福经过评审从收到的30多篇论文中,遴选出24篇参会论文,并将之分成四个专题:消费社会学与消费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消费中不能承受之重;品味、生活风格与消费者;消费品与城市生活。

在“消费社会学与消费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这一专题中,王宁教授对西方学术界有关消费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命题进行梳理和分析,运用嵌入性的理论框架对这三个命题进行整合,并指出,全球同质化命题实质上描述的是产品脱嵌的过程,文化混合化命题所揭示的是脱嵌产品的再嵌过程,而不均衡全球化命题则分析了脱嵌产品在其再嵌过程中的嵌体结构及其对再嵌过程的影响。黄剑博士则将视野放在消费社会背景下的身体与自我认同上。他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来证明通过分析围绕身体进行的消费现象,揭示消费主义影响人们自我认同的机制。吴金海博士结合消费社会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向,以鲍德里亚和山崎正和为例,分析了当今消费社会学理论中存在的效率性和非效率性之争的实质原因及其现实意义,旨在加深对现代消费和消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刘占勇基于1986-2012CNKI篇名为“消费社会学”文献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整理和分析了消费社会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王雨磊将文脉分析法运用到消费社会学之中,指出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语境化,消费制度是消费行为的社会化延伸,消费嵌入性、时尚机制都是消费者在文脉中进行的互动和行为过程。扈海鹂教授探讨了都市商业空间这一新商业模式下的青年社会化问题,认为当代消费文化同时具有价值建构与价值分裂的双重特性,割裂了青年社会化的伦理完整性。

在第二个专题“品味、生活风格与消费者”中,朱迪博士后基于2008年对北京30位中产阶级成员的访谈,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倾向,指出审美辩护和道德辩护是理解中产阶级消费倾向的关键。该文获得了本年会的优秀成果奖。刘丹萍以广州石室大教堂为例,致力于揭示现代消费文化对中国宗教信仰的渗入和影响,启发人们关于宗教世俗化和市场化的思考,加深对佛教圣地旅游形象的理解和规制。吴丽民提出以幸福视角划分闲暇时间消费类型,构建了“闲暇时间消费幸福影响因子-幸福指数”的三元链结构方程模型,并用调查数据实证闲暇时间消费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内在结构与传导机理。聂万历对女性香烟消费在互动情境中的共同意义进行研究,指出女性香烟消费具有两个主要符号意义——空间维度上的自由和解放,时间维度上生活世界的填充。薛德庆对驴友群体进行了研究,发现驴友群体是一种新型民间组织,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陈璐分析了女性观众对韩剧的消费和认知,说明女性观众在选择性的接受媒介内容的同时,也主动的创造着女性主题价值和“自我赋权”的特点。

在“消费中不能承受之重“专题下,薛红通过劳工、环境和食品安全三个商业伦理的个案分析,讨论中国可能崛起的消费者力量以及它对中国跨国公司和内资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彭杰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运用赫希曼的“退出(exit )、发声(voice )”分析框架对医疗消费者在出现失望和不满后的行动进行了系统分析,显示了中国的医疗消费者行动表现为“无法退出,唯一发声”的现状。卫华教授将视角转向消费制度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这个层面上,并以住房制度改革为例分析了消费制度转型的不平等后果。解彩霞探讨了食品不安全的发展历程,指出工业化食品生产和食品制作是造成食品失控的主要诱因。张敦福教授运用实地考察和游击式访谈法等方法,从非正式经济视角探讨上海“黑车”现象,他认为未获营运执照的上海出租车经营是城市化、乡城移民潮、政府治理与官民资本复杂互动等多重力量作用的结果,这有别于Sassen1994)非正式经济的解释模型。周春发博士从场域中行动者的视角对安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村民集体抗争行动进行了深层分析,发现徽村村民的行动策略推动了徽村旅游场域的结构变迁。

在最后一个专题“消费品与城市生活“中,吕大乐教授从经营奢侈品的全球布局来探讨消费与城市的关系,尝试处理消费分层与全球城市的关系,认为消费社会学可以从全球城市的分析中提高对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的敏感度,而城市社会学也应考虑将象征的、符号的、展示性的价值引入其分析框架,加强对文化、消费活动的分析能力。李一教授分析了大众休闲发展的社会背景,阐释了休闲的基本内涵,对现代休闲发展的时代价值和发展意蕴做了简要论析。袁少锋博士利用大样本调研基础上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奢侈品消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奢侈品消费能促进人们短期内的积极情绪体验,但在长期过度的消费下,奢侈品消费会带来消极情绪体验,降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段媛媛基于青年学生的深度访谈,探讨青年学生苹果产品消费中主体性建构的逻辑,指出青年学生一方面落入消费社会的藩篱,另一方面又欲挣脱消费社会的掌控,在iI的抗争中,逐渐显现青年学生消费的主体性。林晓珊博士通过解读“杭州经验”中的一些经典案例,提出城市消费品质化具有消费品质的体验性、消费方式的包容性与消费生活的审美性等特征,是通向“明日的田园城市”的一个大胆实践和制度创新。杨颂平研究“身体”视域下的殡葬消费产品,认为未来殡葬消费产品必须要从人的身体角度出发,不仅是处理生理维度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处理心理维度和社会维度的身体。

此次消费社会学论坛是历届规模最大的。如同往届,每场发言结束后,分别有2名评论人进行精彩的点评,随后参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回应。此次论坛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研究,不仅有定性研究,而且还有若干定量研究的论文,吸引了诸多的旁听学者。论坛气氛热烈而友好,发言与讨论不仅启发了与会者的思维,而且建立和加强了学者之间的友谊,参会学者都期待着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仁进行思想和智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