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论坛综述
刘畅        2011-08-09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1学术年会上成功召开了第三届讨论会。本论坛是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承办。本届分论坛共收到论文投稿七十余篇,通过负责审阅的老师精心筛选,纳入最终论文集的论文共约四十篇,作者分别来自中国内陆、香港以及日本等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

本论坛于724召开了全天的会议,为了给尽量多的与会学者发言机会,会议从上午八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左右。本论坛共分为六个主题进行研讨,下面对各单元的讨论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第一个主题是比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经济增长、消费变迁与中产阶级,共有四位学者进行发言。第一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和张翼两位研究员合作的关于消费增长与收入分层以及年龄分层的关系问题。本篇文章的主要认为主导消费取向的仍然是中产阶级,但是家庭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长而递减,年龄分层对购买消费品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第二篇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员所做的关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中产阶级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进行的关于金砖四国社会结构比较的一部分。第三位发言者是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倩,她发言的主要内容为: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日本媒体中关于中产阶级的报道与当今中国媒体对国内中产阶级报道之间的异同点。文章认为虽然时间不同,但均处于这高速经济发展时期的中国与日本媒体,都把中产阶级作为正面形象进行报道,同时也对这一群体阶层的崛起怀抱了大量政治和经济上的期望。第四位发言者是香港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吕大乐教授,他向与会者概述了香港中产阶级目前的社会心理状况:坐立不安。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为阶级、态度与行动,共有三位发言人将他们的论文成果与大家分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欣讨论了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的阶级分层现象,他认为阶层的差异仍然是影响人大代表选举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吕鹏提出了“财绅政治”的概念,他认为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举当中,私营企业主若想获得这两种政治荣誉,必须饱有财力同时又要求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忠诚。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胡建国副教授在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的研究中向众多与会学者介绍了不同群体尤其是中产阶级对于收入公平的看法,作者认为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中产阶级的阶层越不可能将致富的原因归结为非法致富;但是在对政府的态度上,越是认同自己是社会中层的群体,越有可能对政府持有一种反对的态度。这一观点与之前众多学者认为的中产阶级作为社会保守力量的看法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也许在就学术观点而言,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移民的社会融入和收入不平等是本论坛第三单元的讨论主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朱妍、李煜两位学者在《微观公平感的形成机制》一文中,探讨了个人如何看待与自身有关的公平现象。作者的主要结论认为群体之间的比较利益受损程度对微观公平感有更大的影响;不过,相对来说,个体之间的比较利益受损程度的影响则没有群体之间的影响力度大。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的胡荣教授和陈诗斯学者在《社会资本、城市融入与农民工的精神健康》一文中认为,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炼出三个对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有影响的因子,分别是城市融入因子、公平感因子、以及受歧视感因子。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谢桂华副教授在《户籍、流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差异》一文中分析了户籍制度与流动状况的影响作用,以及比较了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回报状况。

本论坛的第四个主题是教育不平等与地位获得,同样也有四位学者对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刘精明教授探讨了高等教育扩张对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他在文中一并提出,仅仅看好高等教育地位获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大家应该将关注点放在高等教育扩张以及教育文凭获得的实际效果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硕士生刘畅探讨了类似的主题,他首先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确认当前中国的确存在文凭贬值现象,以及文凭贬值对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获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赵延东研究员以及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洪岩璧教授合作的《社会资本与教育获得》一文探讨了网络资源与社会闭合这两个因素对于学龄儿童受教育成果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网络资源和社会闭合是影响这一结果的两个重要因素。贵州社会科学院史昭乐研究员提出了一个较新颖的问题,他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反而对以贵州为代表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精英储备人才的生成和分流造成负面影响。

本论坛在当天晚上继续召开会议,主要探讨了住房分层以及健康分层的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闵学勤副教授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中国社会各阶层超越自己的阶层能力购买住房。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购房者背后的家庭支持是分不开的,即家庭背景和相应的社会资源,但很有可能在不久之将来,这一跨越阶层的住房获得现象会成为一种泡沫而破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赵晔琴学者探讨了城市新移民发居住权分层情况。她认为对于新移民的居住权的确立必须区分不同类型并予以不同政策进行对待。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林双凤则探讨了广州市某高校的住房资源获得,以及在住房资源获得中家庭里同辈、晚辈支持模式的不同影响。本论坛最后一篇论文发言者是同济大学王甫勤学者,他探讨了生活方式,经济地位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

在研讨会结束后,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招开了理事会议,会议以今后专业委员会的发展道路为讨论主题,得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决议,包括争取给予更多年轻学者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计划成立中日韩三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的定期交流机制等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委员会计划向所有与会专家发出邀请,希望任何对阶层分析、教育不平等、劳资关系等与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相关的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申请加入我们的专业委员会。大家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还是比较新的学术团体,所举办的社会分层与流动论坛的历史也不长,但是,得益于众多学者的关心与支持,每一届论坛都获得成功举办,今年本论坛再一次荣获“优秀论坛组织奖”光荣称号。我们希望以本论坛为平台,推动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这一分支领域的学科化发展,加快该领域研究队伍的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