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社会学与消费文化研究:概念构架、理论传统与可资探索的灵感”专题下,与会者对一些经典消费理论、已有的研究和近期热门的消费安全问题研究进行了梳理。
在第二个专题“消费与地方社会”中,学者对各地方社会的消费现象进行了有意义的分析,丰富了现有的消费研究。孙沛东的论文以“文革” 期间广东民众着装时尚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访谈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文革” 期间,全能主义背景下国家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对个体的着装时尚的影响——国家不但界定了当时社会政经结构的合法性,而且型塑了时尚的概念,并由此自上而下地确立了一整套日常的着装秩序。近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学界关注,作为消费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次分论坛也有两位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王新介绍了国外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制度措施,并指出了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飞则从三个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案例分析出发,讨论了这三个CSA模式是如何通过制度嵌入性的策略,使得消费者退出主流食品消费市场、 “再嵌入”地方食品系统的,并对构建地方食品系统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作用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在对各地方社区的消费现象研究中,段媛媛通过透析淮安电影院消费空间布局、演变,来管窥电影院消费空间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演变的正比例关系,及其与消费社会发生发展的先验般的亲缘关系;郑庆杰通过对餐饮业的调查,指出消费者通过审美加入到了管理者对生产者的控制和管理中,并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了生产政治关系的再生产,因而审美是分析生产政治的又一重要视角;李利的论文在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对海南毛感黎族日常“Lao” 的情感分析,指出当地恩通过“Lao”缔结关系,也揭示了只有在社区共同体的意义上才可理解作为文化的情感,情感的形成和转换只能在具体情境中实现,并在实践中实现其社会功能;陈颖舒等人则运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大学生中的过度消费行为进行干预,取得一些效果。
在“消费与消费者”专题下,扈海鹂的研究先从“文化接受” 的视角出发,分析青年大学生在消费文化影响下“自我” 转变、建构与及自我危机,从中揭示其经验的、亚文化的群体过程。李振刚针对缺少关于儿童抚育成本的实证研究的现状,采用预算标准法,以夏县农村地区儿童抚育成本为研究内容,详细测算了在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下生活不同类型、年龄段和性别的儿童抚育成本,并指出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相当于一个温饱线,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救助困境儿童,是不能满足他们健康发展的需求的。林晓珊的研究以消费公民权为分析框架,对2010年轰动全球的“丰田召回事件”的剖析,探讨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遭到跨国公司的侵犯,以及国家与消费者组织在消费维权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遭遇的尴尬。文章认为消费者维权过分依赖于国家的出场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自主性中的“不自主”,消费公民权的伸张困境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市场经济的全化扩张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崛起、现代国家的权力之间的关系。刘硕试图比较中港两地医疗服务的制度环境,讨论内地在港精英日常生活当中的医疗服务消费,通过将在港精英的消费实践还原到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展示制度环境转变对于这一群体医疗服务消费模式的影响,以及这一群体如何在消费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并且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秩序,成为市场化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此外,王宁对炫耀性消费这一经典命题进行研究,指出炫耀性消费概念含义模糊,学界对这一概念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包括竞争主义范式的解读和规范主义范式的解读。该文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了两个范式在解释力上的不足,并提出炫耀性消费的场域逻辑的观点。
“乡村、城市中的消费”为最后一个专题。吕大乐首先介绍了他的研究,通过尝试了解香港“ 辅助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供应,并藉此分析出购买及使用该服务既有投资的作用,但同时也是家长藉以纾缓压力的一种消费。王雨磊探讨了农村宴席中的关系再生产机制,指出现有的功用性范式和互惠性范式都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关系的再生产机制,提出了关系的表演性机制——人情味机制,它涉及主客之间在情绪和身体等方面的卷入,宴席中关系通过人情债机制和人情味机制得以再生产。周春发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视角 ,以徽村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深入探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权力关系以及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王宁、严霞在对服务业打工妹的消费行为研究中,发现打工妹在消费文化与资方形象规训的合力下,激起了身体消费的欲望。然而经济收入、日常生活程式与社会关系网络等结构性因素制约着她们的消费行为。打工妹的消费欲望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随之产生心理冲突与地位落差感。为了应对这种心理冲突和地位落差,她们采取了两栖消费的策略,这种消费策略与她们的两栖身份认同形成了对应关系。张敦福围绕着戴慧思和潘毅关于消费革命带来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的争论,基于2006 在宁波、2010在上海的乡城移民尤其年轻农民工的实地调查,展现了消费领域变革与民众生活的总体图景,尤其年轻农民工(男性为主)的消费世界——面对精彩的外面的世界时诱惑和彷徨,并试图回答中国社会变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受益者和受损者。
论坛持续了一天,学者发言充分,提问、评论和回应也热烈而精彩。本次论坛的“自由发言、回顾与展望”环节,与会者对该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显示了消费社会学正日益成为一个新兴领域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