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变迁的社会:建设质性社会学研究体系”论坛综述
        2011-08-02

2011723-25日,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期间,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了变迁的社会:建设质性社会学研究体系分论坛。分论坛参会论文30余篇,与会人员约40人,其中12人作了论坛发言。论坛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质性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尹小俊副研究员主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社会学会会长石英研究员到会致辞并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陕西省社会学会已连续三年举办以‘质性社会学’为题的分论坛,并努力尝试构建符合质性社会学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在社会学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方面做出探索,建设社会学的 ‘中国学派’。目前,‘质性社会学’在社会学界还很少或没有获得广泛认同。也要看到,对质性社会学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由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的递进,需要从本体论层面理解质性社会学,围绕‘质性社会’这一核心概念,即‘以追求社会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拓展相关研究层面与领域。”

本论坛围绕质性社会学研究体系、理论架构;方法论、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

在质性社会学理论架构及其研究体系方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石英、江波研究员、尹小俊副研究员通过对现代社会“量化思维”导致的危机和风险的分析,指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质性社会”将成为“量化社会”发展的另一社会形态,而质性社会学将为社会建设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还提出了,质性社会学研究体系应包括的理论概念、中心议题、文化气质和研究方法等。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莹副教授认为,中国本土文化中的精髓和认识社会的质性思维取向极具社会学意义,应重视对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场域文化脉络的学术关怀,从中挖掘、归纳、提炼出体现中国特色的质性社会学研究理论体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红娟副研究员阐述了中国社会思想研究对社会学中国化的意义,论述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包容性、人本思想、社会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等质性思维特征,并探索质性思维下社会思想研究的关注点及其价值。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旭瑞助理研究员从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变迁的宏观脉络探讨了质性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理论基础,认为有关社会理论和思潮是质性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基础,质性社会学的提出和建构顺应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芙蓉助理研究员以实践性——地方性知识、价值涉入——个案独特性、反思性——建构主义三组核心概念为着手点,进行了质性社会学核心概念元分析的尝试。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牛昉研究员提出,质性社会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孕育而生的理论体系,它提供了一项关于重新思考“社会”的研究路径。面对实证主义无法解决的诸多社会问题,社会需要整合,需要一种来自心灵的内在控制力量。质性社会的提出正迎合了心灵重建的历史需求与现实挑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刘玲琪副研究员,对有关质性社会研究的学术会议、论著、学术研讨活动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与思考。

在质性社会学方法论与研究方法领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孙晓娥博士后研究员,分析了质性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指出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争论之别,以及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了女性主义、社会构建、扎根理论三大认识论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谢雨锋助理研究员对质性社会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加以阐释,强调要理解现代社会及生活的意涵,惟有深入其生活情境,才能诠释性地理解其多重繁杂的关系和网络。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段塔丽教授通过对费孝通先生著作文本的分析,对费孝通先生早期质性社会学调查研究工作的宗旨、质性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对社会学“本土化”实践的贡献进行了系统探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吴南助理研究员提出“倾听”在人的社会化、社会交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个人认识社会提供了新的角度,尤其是在社会事实判断方面,质性研究方法更具优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刘谦讲师分析了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现代家庭研究的意义与困境,指出质性研究方法与各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跨学科合作,更好实现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间的关联与融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春华助理研究员借鉴传统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建立网络话语分析的基本框架,并将其作为质性社会学研究方法。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系李文琴副教授通过对小说《他们》的话语分析,认为基于质性社会学立场,能更深刻地从社会变迁、身份认同、地位差距等方面理解目前不同人群真实的生存状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鱼小辉研究员以西安市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调研为例,说明定量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调查中适当兼容,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卢俊秀根据对上海市某社区广场的研究,认为国家仍然对社区和社区广场具有整合和治理能力。社区广场渗透机制带有策略性和选择性的特质,且更具有隐蔽性,从而达到社区治理的最终目的。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苏静通过教学实践,提出质性研究对民族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民族研究中的实践范式展现。通过质性研究,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把握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同时提高教授者自身教学实践的水平以及对质性研究的深度理解与反思。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张健副教授、助教杨扬通过对某NGO在农村实施修建村桥梁项目的调查,提出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村自治行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张杨波从产权社会学研究文献出发,以广州地区移民的访谈资料作为依据,考察移民群体对房屋产权的不同看法。研究提出法定产权、法人产权和认知产权三个概念,为探讨认知产权话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畅通过对夷陵版画的研究,提出民众文化创作活动在与行政权力、文化权力之间相互借重的基础上形成,创作群体在满足地方政府宣传需要的同时亦对创作目标进行重新阐释。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生陈芳芳通过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的调查研究,提出整合取向的民族社会工作,其中包括社会工作手法的整合、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支持多种资源的整合、行动干预理念的整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严学勤,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一个西北山村的圣诞节活动,探讨了由圣诞节而引发的隐性“文化冲突”与本土文化的抵抗,进一步揭示了西部农村的文化发展走向,认为西部农村的文化格局将进一步趋向多元,文化冲突在西部农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将愈发凸显。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王继教授对论坛做了总结发言,提出质性社会学不仅仅是方法,亦不排除量化研究,质性社会学的建立为社会学新学派提供了研究平台,并重申了构建质性社会的目标。

本届论坛是对前两届“质性社会学”论坛研讨主题内容的延续和深化。与之相比,呈现出几个更加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一是学界同仁加深了对质性社会学研究主题的认知,同时,质性社会学研究体系的提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确立,获得了不少关注,这一系列新变化、新进展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

二是质性社会学论坛作为研究平台的作用日益明显。一方面不少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中青年研究者积极参与研讨,为整个研究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吸引了一部分对论坛主题感兴趣的研究者热情地加入到论坛讨论中;另一方面作为论坛学术支撑点之一的《质性社会学研究》杂志,不断围绕质性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提供分享心得和经验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了论坛的学术影响力,加强了该研究领域学人之间的联系。

三是以“质性社会学”为主题的论坛是一个连续举办的论坛,它始终强调研讨、互动与分享、交流,这一特征在本届论坛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作为本届论坛关注的主题——“质性社会学研究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其中,研讨议题不断丰富,思考维度层次分明,研究队伍继续壮大,使得质性社会学研究逐渐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论坛为学界开展质性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们将继续举办以“质性社会学”为主题的论坛,并希望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及学术热情的研究者加入到质性社会学的研究探索中,不断推进中国质性社会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