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论坛的目标是:响应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为国内专家学者搭建进行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推进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提升研究层次、为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不稳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交流自上届论坛以来国家重大项目“从稳定到有序:社会管理机制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总结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规律。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50篇,其中有40篇载入论文集。论文紧密围绕会议主题“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哈尔滨、深圳、辽宁、江西、吉林等地的14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多名学者作了即席发言和评论。研讨会气氛热烈,讨论问题深刻,颇有见地,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直到论坛结束前的最后一分钟,仍然座无虚席。
论坛在总结前三次会议的基础上,采取主题报告、自由探讨、单元总结的模式进行,收到了积极效果。论坛共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爱丽研究员,论坛负责人、吉林大学
论坛第一单元的主题: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及其相关议题。
与会代表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梳理了社会管理概念,对社会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治理理论的应用条件与范围、社区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社会管理绩效、社会管理对物价稳定的作用等视角,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与现实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简介如下:
论坛负责人、吉林大学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关系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上海行政学院周耀虹研究员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和作用日益扩大,但由于社会领域的改革滞后,致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多。应该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扩大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管理,协调利益关系,建立多元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伍俊斌副教授提出,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提高公民素质、塑造政治文化。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研究员从后全能主义的视角,深入研究了社区社会管理的创新,指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仍具有较强的行政全能主义色彩,成为新时期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发展的障碍因素。认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区应该是后全能主义的,即超越行政全能主义,进入自组织状态。在分析了后全能主义的解构与建设双重功能及多元性品质后,提出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创新,在实施路径上应该满足社区行政管理需求、发展社区经济的需求、完善社区福利的需求。
南昌航空大学的田先云老师指出,新世纪农民上访高潮的出现,并型塑出越来越多的谋利型上访者的基本原因,是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推动的乡村治理转型使得基层治理模式发生了从间接治理到直接治理的转换,导致了剧烈的利益格局调整,削弱了集体权力,扩展了个体权利,使90年代所形成的信访治理依附于乡村治理、信访工作服务于乡村基层政权工作大局的局面不复存在,基层信访治理深陷困境之中。谋利型上访的蔓延和上访“专业户”群体的形成,既是国家权力无法有效归化社会的表现,同时也在极大地消解国家基础权力的效能。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者刘敏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探讨社会资本的建构命题,认为在“政府搭台、民间唱戏”式的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使得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社团活动空间与公民参与网络得以构建,跨越私人关系的社会资本得以生发。不同于西方社会,在中国建构社会资本,需同时导入国家与社会力量,进行政治与社会的双重建构。
论坛第二单元的主题: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的思路与途径。
代表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当前我国社会不稳定事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围绕社会稳定机制的内容、原则、实施主体以及不稳定事件发生的机理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观点和主张,充分体现了热点与前沿的结合。
在这个单元中,天津工业大学
吉林大学徐晓海副教授提出,只有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公正原则,才能使社会稳定机制真正得以实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顺利、健康、和谐发展。在当代中国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公正原则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各种专业化领域的制度公正作为建构的前提;二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把确立普适性制度公正原则作为建构的基础;三是以不同专业化领域的对话、包容、融合与合理的制度补偿作为建构的基本途径。
哈尔滨工程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上海市委党校刘中起副教授提出应该通过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后世博”时期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利用新载体实现防范风险关口的前移,全面健全事前防范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效,降低维稳成本。
中国传媒大学张鹂老师从几条普遍存在的客观定理出发,诸如“主流价值观的联结倾向”、“越联结越强大,越强大越联结”、“谐和音与不谐和音”、“人类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囚徒的困境实验”、“磁体与相变”等,分析公众参与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指出由于公众的参与以及公众理性的逐步提升,全社会的“整体趋向”很有可能将在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有序。
本次论坛在总结前三次会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交流模式。为了让整个论坛交流期间气氛更加活跃,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扩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本论坛增加了询问和讨论的环节,使不同意见交叉,让真理越辩越明,让讨论更加深入,让年轻学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与总结。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代表们分别围绕“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两大主题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与心得、挖掘亮点与学术增长点。代表讨论的观点颇具突破性,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临时参会人员也积极参与研讨,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和谐,达到了交流学术,开拓视野、启发思路、提高研究水平的目的。
在自由讨论环节,吉林农业大学的
沈阳师范大学的
云南大学
除了大会发言的论文外,本论坛论文集收录的其它文章也是紧紧围绕探讨实现社会从稳定到有序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问题展开的。国家行政学院
本论文集收录论文涉猎最多的,是依据各地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探讨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一一赘述。
最后,论坛负责人
总之,每个单元的发言者都在力求展现自去年哈尔滨会议之后一年来的最新实际调查和理论创新研究成果,努力回答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学的重大理论需求。我们认为,本次论坛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解决涉及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的现实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本次论坛也云集了一批热心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的专家学者,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达成共识: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论研究上有很大的空间,在研究中更应侧重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际的调查研究,尽力体现创新与实用相结合、广泛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增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与会者仍然希望论坛主办单位,把社会管理机制论坛继续办下去,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学会的名坛,为国内同行搭建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供稿:张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