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性别·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论坛综述
        2011-07-29

2011724,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性别·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在江西省南昌市滨江宾馆12号楼4楼会议室召开。分论坛由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母亲教育研究所)、江西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子网络主办。论坛首先由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史焕平致辞,其次分为四个单元进行研讨。上、下午各两个单元,每单元设主持人、评论人各一名,发言人五名,每位发言人发言10-15分钟,每单元最后评论人点评、与会人员自由讨论。

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黑龙江、广西、陕西、山西、湖南、山东、江西等17个省市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向分论坛提交论文49篇。论文作者既有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有拥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还有初涉学术领域的研究生。论坛当天参加研讨者30余人,有20名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热烈与和谐的学术氛围中,从不同视角与层面对“性别·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地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见。

上午第一单元由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丁佐湘教授主持,共有6位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其中,江西省妇女研究所的石爱忠副所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性别意识》在介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性别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性别意识主流化问题,指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要倡导科学的性别意识,并具体提出了将性别意识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决策主流的建议。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维海博士做了题为《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精彩报告。他认为,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中后期,并在短短数十年内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理论流派。生态女性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却也呈现一定的共性,即从女性的视角看待自然,认为在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有某种必然联系,父权制基础上的二元结构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因其对人、自然与社会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世人关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叶齐华博士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精神家庭暴力影响家庭和谐”进行了实证研究,用实证调查方法研究了夫妻在家使用/经历非词语虐待行为情况。江西财经大学的李立娥教授从“问题少女”之死为切入点,探讨了性别气质多元化的问题。她提出为让悲剧不再,须认可“双性化”是顺应时代进步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并由此认识到性别气质多元化是对传统单性化性别气质的扬弃,借鉴相关经验,全民尤其各部门等可联动,以促成“双性化人格”的养成为突破口,认可性别气质多元化。华东交通大学的李曦老师重点阐述了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意识问题。认为不管是“男孩危机”还是“女孩危机”,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实质是教育的危机。家庭教育在儿童性别社会化中具有奠基作用,家庭教育中性别意识和性别公正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错位。施教者应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湖南女子学院周红金老师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江永女书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以湖南省江永县为研究场域,针对当地女性通过运用“女书”书面文字媒介传承她们对平等、独立、自尊的吁求与践行。他认为从女性主义视角诠释“女书文化”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多民族互动背景下女书文化的多元性,女书作品彰显出女书文化的开拓性和女书传承中女书文化的能动性;而女书文化的这些特性则缘于女书流传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最后河北大学吕红平教授对这一单元的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第二单元由江西省妇女研究所石爱忠副所长主持,共有5位学者做了精彩发言。汪晓云老师从当代女作家六六的小说《蜗居》、《王贵与安娜》、《双面胶》入手,重点讨论女性主义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六六的作品通过对当代都市女性的家庭、婚姻和情感生活的描述,分别塑造了四位性格鲜明的都市女性形象,展示了在物质化时代下都市女性的思想意识的转变,表现了作家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代社会部分知识女性的思想意识物化的现象。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李东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分析中国婚姻家庭中女性地位嬗变的理论基础。她指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中女性的地位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中女性地位有了较大的变化。女性婚姻自主程度的提高、家庭赡养方式的转变、家庭事物的决定权等问题上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理论。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够充分,使得婚姻家庭中女性地位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华东交通大学刘艳红博士从词汇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她以“她时代”、“她经济”、“大肚子经济”、“闪婚”等几个新词语为基点,探讨了从古至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指出在21世纪中国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大学李鹏博士从基督教与女性的结合视角进行了研究,指出已有的乡村基督教研究大多从传播历史、组织、制度方面展开,并未真正抓住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从中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特点出发,考察基督教与亲属制度之间的关系,将会有效的理解乡村基督教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切实的理解当前宗教研究的困境所在。华东交通大学李从娜博士从生态女性与女神信仰的关联角度分析了女神信仰问题,她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男女两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是生态女性分析视域的重要基础,也可以成为分析女神信仰的有效路径。历史上,中国女神的起源与流变、女神信仰活动均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神秘化的自然界在与人类的对比中获得了巨大的优势,使人类创造出第三方——具有超自然法力的女神。女神信仰虽然给女性信众创造了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却没有改变她们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地位。最后,郑州大学蒋美华教授对这一阶段的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郑州大学女性/性别研究的经验,吸引了大家的广泛兴趣。

下午第一单元由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李东风教授主持,共有5位学者做了精彩陈述。河北大学吕红平教授探讨了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指出性别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性别和谐,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而要实现性别和谐,首先必须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以社会性别主流化推进性别和谐和社会和谐建设进程。江西建材科研设计院陈巧萍书记对在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彰显女性的作用展开了陈述,提出女性要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四自精神”,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尊重、理解和认同。江西农业大学谢元态教授阐述了“从出生性别比看我国城乡人口关系”,并论证了二者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认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本质是性别不平等,是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当前城乡出生性别比差异整体状况、原因及对策。九江职业大学花传国教授阐述了“农村和谐的婆媳关系与平安家庭的构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婆媳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平安家庭”的构建,影响婆媳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建立和谐的婆媳关系, 变革是先导,信任是核心,流动是基础,素质是关键,舆论是助力。华东交通大学彭芳老师论述了社会性别主流化与中国女性教育制度的完善问题。最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齐华教授对上述5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下午第二单元由江西财经大学李立娥老师主持,4位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井冈山大学的冯寿林老师从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阶段探讨了妇女政策的历史演变。把我国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弱期四个时期,并就这四个时期的妇女政策的表现和特点做详细的分析,探寻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正常发展脉络和妇女政策演变之间的联系。北京行政学院李宁老师对独居高龄女性老人的社区照顾问题做了汇报,指出单身独居失能女性在高龄老人中的比例逐年升高,女性老年养老问题成为政府与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结果直接影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和女性人口质量。山东女子学院李桂燕老师以山东农村为例介绍了她从社会性别视角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的调查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还存在着很大的性别不平等,留守女童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太原社会科学院王晓嵘副研究员对中国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保障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现状和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障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对策建议。最后,由江西农业大学谢元态教授对这一单元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学者还就全部论坛的内容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互动交流,研讨的氛围十分激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分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论坛所提交的论文选题视角新颖,研究方法多样化,展现出作为跨学科的性别研究领域的部分新成果。本次分论坛不仅加强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甚至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必将有助于推动性别及相关领域尤其生态文明、和谐建设等方面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华东交通大学女性研究中心

                                            201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