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农村社会发展轨迹、经验与走向: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论坛综述
田北海 张翠娥        2010-08-07

  

  论坛共收到30篇论文,有50余人与会,其中有17位学者作论文报告。与会学者围绕农村社会发展轨迹、经验与走向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钟涨宝教授从农村社会结构与农民阶层分化、农民社会流动、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等六个方面回顾了十一五期间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成果,指出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农村社会研究的田野单位有待拓展、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农村社会学的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等,并从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研究、新形势下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研究、农村社区发展研究等五个方面展望了“十二五”期间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2.农村社会发展与变迁。张晓琼、牛磊教授通过对山东省邹平县三种不同发展类型农村的实地调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邹平县形成的村企合一、村企分开、纯粹农业村三种发展模式,提出了从自身发展条件出发、探索适合各自情况发展途径的观点;谭明方教授运用帕森斯的AGIL模型,提出了农村社会发展研究的四个基本方面和十六项具体内容;李庆真博士以安徽省汪村为个案,描述了村庄由文化共同体向行政共同体转变的过程,以及村庄记忆、村民行为、村庄现代化后果对这种转变的影响机制。罗峰博士以洪林村为个案,剖析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路径选择及其价值理念。

    3.农民组织培育与发展。万江红教授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出发,描述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类组织的变迁历程与现状,并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提出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重构路径。张翠娥副教授以流动妇女之家为个案,通过对该组织社区介入模式的分析,指出了妇女非政府组织在实现由强需求向重要需求转变时面临的困境。

    4.农村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陆益龙副教授基于2006CGSS数据,就社会网络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关系网络对非农转移的作用机制属于农户与市场的共同演化机制,即农村劳动力在“闯市场”过程中,关系网络、人力资本对非农化转移都有积极意义,并对如何促进非农化转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杨达研究员结合在江西省调查的实例,展示了既保留本地特征,又接轨于全国或大区域汇总数据的农民家庭收入构成项目设计,并运用有关调查数据示范了以“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为分析单位对农民收入进行研究的过程,比较分析了外出打工收入、本地农业收入、本地非农业收入等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差异,为农民收入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意义的操作化思路。龚继红副教授以随州市为例,描述了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现状,分析了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5.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与行为。范会芳副教授就土地流转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的冲击、农民社会保障的意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土地流转制度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路和重点进行了探讨。田北海副教授基于“结构与行动互构论”的研究取向,以对湖北籍农民工的实证调查为基础,描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与参与现状;并从结构性制约性因素、能动性因素和感性因素三个方面剖析了农民工参保的行动逻辑,指出在养老保险实践中,农民工是一个既受到结构情境制约,又能根据结构情境作出能动选择的有限理性行动主体。

    6.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治。卢福营教授描述了村民自治实际运行与理想制度偏离的困境,如乡村关系的扭曲,村两委关系的变形、村委会的行政化、民主决策的虚化,群众自治的变异、集团性参与的凸现等,剖析了导致上述偏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7.乡村文化与农民生活变迁。孙秋云教授以实证调查为基础,分析了电视下乡、打工经历对贵州苗族、侗族乡村妇女家庭生活变迁的影响,认为电视普及和城市打工的经历强化了她们对现代文明的接受能力,推动着她们试图用现代化的方式和理念教育子女,并对子女的成长怀有与上一辈妇女不同的期待;梁君健博士以华县皮影为个案,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口组成与文化消费方式之间的逻辑。范成杰博士立足于“乡土中国”这一场域,探讨了家庭养老模式得以持续运行的价值基础及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李立文博士分析了正向弱关系缺乏造成的纯女户人际交往上的疏离及其对纯女户家庭社会融合的阻碍作用。

    钟涨宝教授总结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核心问题,农村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为世界社会学做出贡献的重要突破口,是发展中国气派社会学的希望所在。当前,农村社会学研究无论是在方法创新还是理论构建方面均大有可为,需要有志于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共同努力。(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田北海 张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