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通讯》总第15期
        2014-01-06

中国社会学会

 

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通讯

 

总第 15  

 

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

通讯地址: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20131211

 

“城镇化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论坛”会议综述

  

 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于720日、21日在贵阳市召开,此次年会设41个分论坛。“中国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城镇化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分论坛。分论坛由城市社会学专委会主任、天津社科院首席专家潘允康,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召集,由城市社会学专委会秘书处负责会议筹备工作。

    720日下午论坛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四十多位学者出席。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潘允康致开幕词。共有十二位学者发言,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郭虹、张宝义两位副会长先后主持会议,卢汉龙、郭虹、愈萍、王光荣四位专家作精彩点评。论坛紧紧围绕中国城市发展的各项议题展开讨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设美丽城市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应对问题的措施。

1单元以城市社会学理论及当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北京行政学院的吴军、同济大学的钟晓华分别介绍了社会空间理论的最新成果。吴军着重引介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贡献,认为该学派将社会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深入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钟晓华探求了西方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春兰以上海为例,从梳理上海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入手,探讨当前人口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不合理现象,提出需依据人口空间特点构建集中管理、分散治理、城郊一体化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汉龙肯定了三位学者所作的研究,指出为保证我国城市获得健康、美丽而持续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理论,经验说明,盲目为GDP的增长而建城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政府如何根据人口分布的空间情况理性地运用行政手段,如何因地制宜地分配并设置惠民、便民的公共设施,王春兰的发言对此有启示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李春南据她在北京郊区做的实地调查,揭示当下排斥性的制度安排和行政化社区管理使城市外来打工者陷入生活困境。为解决困难,打工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草根组织。发展主义模式的局限与行动者的抗争在打工者追求家园梦的社区内同时呈现。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彭伟斌依据浙江省21个人口负增长市县的资料分析指出人口下降使当地的小城镇集聚效应、农民就地转移安置的动力、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纷纷下降。他建议政府在推进中心镇村建设时,应高度重视小城镇的科学规划,权衡人口变动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河南行省委党校杨军剑提出河南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要以城市文化来指导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进程并带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戴建中研究员以北京一社区为例探讨特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土地的有效利用、资金平衡、居民工作和生活有改善、产业获得发展是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四大指标。戴建中以详实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城镇化建设的成绩和问题。通过参考韩国和台湾的做法,总结指出:消除城乡、地区的经济-社会差异需要一个整个历史阶段;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谨防欲速不达;目前依靠土地财政做支撑的行政主导下的城市化难以为继;城市化有赖财政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创新。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光荣对四位学者的发言逐一点评。他指出李春南由下至上的研究视角符合新的理论,草根组织和社区试验的失败将引发更多的思考。而彭伟斌的发言具前瞻性,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人的城镇化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规划城镇需具战略性眼光。杨军剑的论证使我们认识到各地的城镇化道路不尽相同。就河南而言,其历史文化优势和城市化滞后的现状使其未来发展独具特色。戴建中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到一个特大城市某一区域城镇化的演变历程。这一区域不可持续的发展令我们反思,中国的城镇化是否完全要自上而下的进行。而城镇化是否全要遵循农民的意愿,也需经由实证研究深入探索。

2单元有五位学者发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虹对发生在赣湘两省的重金属之害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认为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影响了社会稳定,对国家的水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要消除危害需将长江中下游赣湘两省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程宇航研究员系统梳理了中国建国以政府有关城市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提出我国正迎来一个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天津城建大学的高建华从解读党十八大政策入手,提出要依托信息化建设智慧型城镇。针对三位学者的发言,中国城市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虹指出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美丽中国,但从中国当下的现状及学者的研究来看,美丽中国的建设不容乐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都是进步,但若发生得不恰当,不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步进行,问题就显现了。寻找解决之道不仅需要理论的探求同样需要深入的实证研究。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李培志、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的杨贵华教授随后发言。李培志通过对天津市一个社区业主委员会解决物业纠纷案例的分析,展示业主委员会在维护和表达权益时所采取的行动与策略,揭示权益表达和社会协同对业主委员会行动的重要价值,提出协调合作、资源整合、实现基层社会的“有序”生成,将有助于城市社区治理。杨贵华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居民社区组织的现状,指出我国社团组织总体上处于初创期。完善社团建设需探索社团登记或备案制度,加强对社团的引导;提升居民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中国城市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发展学系教授俞萍对二者发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从微观实证分析入手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李培志从实证到理论提升的阐释过程让我们通过业主委员会这一基层维权组织认识到我国公民社会成长的意义。基层维权组织的存在及其行动实际反映出公民、国家和市场等各方面关系正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杨贵华教授的议题符合当前注重民生,开展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提出的建议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潘允康进行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安排紧凑,发言踊跃,体现了各位学者严肃认真的治学风范。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的城市社会学势必大有作为。中国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城市社会学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这个空间为相关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而青年学者在此也得到了锻炼。潘允康发出倡议,希望有更多学者加入到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来,共同努力为我国日益蓬勃发展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做出贡献。               (桂慕梅)

城市社会学论坛论文集介绍

编者按:201372021日在贵州贵阳召开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上,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城镇化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论坛,本论坛共收到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河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十几个省市高校、社科院五十多位学者撰写的41篇论文。来稿内容分为四大板块:1、城市社会学研究理论与方法;2、城市社会管理与民生问题;3、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4、城市文化研究。本期刊登投稿论文的内容摘要。

一、        城市社会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关于城市化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构的反思

   纪晓岚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文章提出,目前我国城市化质量水平严重滞后深层次原因是对城市化研究方法的偏差及理论的缺失。作者认为,勇于纠正在城市化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失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变革,实现城市化的理论自信和城市化道路自信是当前研究的主要任务。文章对城市化研究方法的两种范式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应如何纠正城市化研究方法的偏差。从四个方面:城市发展规律、需要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对城市化理论进行建构,并基于国家层面对城市化战略与行动进行思考,提出推进城市化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制定国家推进城市化的战略目标,需成立推进城市化的国家级协调机构。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

吴军     (北京行政学院讲师)  夏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的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该理论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社会空间和社会变迁——转型期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转向

  钟晓华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空间重构成为了转型期城市社会变迁的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其作为战略竞争资源的作用日益显现,空间一方面为权力、利益、理念等要素提供的发生场所;另一方面也遮蔽和固化了城市扩张、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分层、权力冲突、利益争夺等深层制度化的社会问题。本文综述了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所带来的转型城市社会研究的空间化趋势:第一部分介绍了西方学者对城市资本化增长、地方政府干预、全球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实践等热门城市研究议题的社会空间解读;第二部分从制度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等三方面探讨了社会空间理论中国化应用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评述了社会空间理论之于转型城市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正义探寻

张宝义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大卫·哈维在《社会正义与城市》中表明,空间绝非绝对的、同其自身相关的东西(即物自体),而是同时依赖于环境的事实(即社会关系),因此,社会正义和城市就存在密切的关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空间不公问题也成为最为直观和深刻的城市问题之一。空间正义问题进入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随着“城镇化”、“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城市扩张”等运动的大规模展开,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空间正义缺失问题日趋凸显。城市空间正义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镇化都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符合空间正义的城镇化,才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现代化发展。形成正义的城镇化价值理念,促进城镇化走向空间正义,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及管理转型响应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王春兰(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杨上广  (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

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对城市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提出新挑战。上海多中心城市结构出现端倪,各类属性人口的空间分布也呈现较为清晰的城、郊差异特征。城市规划失灵背景下管理服务转型问题突出,城市新二元社会背景下空间无差别化政策设计存在缺陷,管理服务空间错位以及供需不匹配。为此,构建集中管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公共管理新框架,建立城郊一体化公共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人口空间响应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福利伦理视阈中的社会福利指标体系研究

臧政,  张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伦理学“分配公正”思想原则来看,社会福利可分为“生存型福利”和“发展型福利”两类。文章通过对全国四个样本城市弱势群体和农民在“收入与分配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福利性公共服务与支出”和“发展公平与机会均等”五类指标的调查,将社会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质量前提下所提供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条件纳入对社会福利水平的评估中,从而对中国当下福利制度安排中的不足进行伦理分析。

 

智慧城镇公众满意度:概念模型、测评与改进建议——以广东乐从镇为例

侯宝柱, 贺灵敏  ,王树明   (延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以公众满意度理论为基础,依据城镇居民需求,构建以制度环境、智慧文化、公众期望、质量感知及公众满意度为潜在变量的城镇智慧化服务满意度测评概念模型,进而建立9个研究假设和19个观测指标。选取广东乐从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制度环境、智慧文化、公众期望和质量感知都是影响公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且每个潜在变量的影响强度和影响路径不同,进而提出了健全制度体系、营造文化氛围与提高公众期望值和质量感知效果等提升服务满意度的建议。

 

二、        城市社会管理与民生问题

 

19271937年“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路径初探

李沛霖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的动脉,它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对城市各产业的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城乡间联系等起着重要的纽带和促进作用。[1]因此,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有效管理,是人们生活正常进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保证,是确保城市建康发展的保证。文章论述了自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至抗战前,政府当局对“首都”城市公共交通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由此,本文以构建公共交通管理法规、登记检验与价目订定、装置管理与行停规制及惩治公共交通违法行为等四条管理路径对其展开辨析,以探求近代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模式的变迁理路,及其对城市交通现代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依托信息化建设智慧型城镇

高建华  天津城建大学社会科学部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以信息化促进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是题中之义,是“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建设对于智慧型城镇的建设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与治理模式,将信息化作为引领城镇化的加速器。现代社会的城镇化建设是以信息化为基石的城镇化,信息化是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与依托力量。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及其实践困境探析

王光荣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实现居民满意的社区物业管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严重影响着社区安全、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和谐。从物业管理架构和物业管理实践两方面进行考量,分析其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思路,有助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文章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架构与运行模式、城市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实践困境及优化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之路三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物业管理。

 

湖南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常德市江北城区公寓楼物业管理为例

    陈健佳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以常德市江北城区的239幢房屋和4977户人家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现行物业管理模式中由村组管理的占36%;业主自发管理的占7.5%;物业公司管理的占43.3%;业主委员会管理的占10%;不清楚的占3.3%。调查还发现公寓楼物业管理中面临着一下主要问题:公寓楼建设遗留质量隐患、前期物业管理介入机制缺乏、小区物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公寓楼居民物业管理观念缺失、物业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不畅等。文章提出公寓楼后期物业管理对策:(一)建立推进物业管理发展长效机制(二)从住户收入和需求水平出发提供适合的物业服务(三)合理规划做好配套设施(四)创新多种管理模式,居民选择。

权益表达与社会协同——对T市一个社区业主委员会解决物业纠纷案例的分析

李培志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本文以发生在一个具有中产阶层特质的典型城市社区里的物业纠纷为案例,展示了业主委员会在维护和表达业主权益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与策略。提出了既要充分认识业主委员会的权益表达“属性”,也要重视业主委员会在小区物业纠纷及治理中所实际发挥的社会协同“功能”。把握业主委员会的规范化权益表达,注重发挥业主委员会的社会协同,即协调合作、资源整合、实现基层社会的“有序”生成,对于当下城市社区治理的顺利开展具有建设性价值。

 

城市住房问题及市民住房满意度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王小波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目前我国城市住房问题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对“2011年家庭与社会生活变迁”的调查显示,被调查中“对现有住房是否满意”的回答“非常满意”的占4.1%,“比较满意”占20.7%,“一般”41.8%,“不太满意”的占23.6%,“很不满意”的占9.7%。结合被调查家庭的月收入、家庭储蓄及目前家庭住房状况(包括住房面积与住房间数)来看,那些家庭收入越高、住房条件越好的家庭对住房更为满意,反之,则不满意。调查还反映出,市民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对政府的依赖度极大。文章在最后部分提出,建立住房公共政策、倡导梯度住房消费、深化住房政策调控力度等解决住房矛盾的政策建议。

 

城市家长教育目的分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志光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本文以家长教育目的为研究对象,以西方教育理论、儒家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观点的影响为基础,利用2011年天津市民生问题调查数据,探析城市家长教育目的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表明,家长教育目的呈现分化态势,约20%家长持品德完善理念,30%家长是学以致用思想,近一半家长体现了教育功利主义。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人口学特征是影响道德修养理念或学以致用思想的关键因素,社会经济特征是影响家长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因素。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程宇航     江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本文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之演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走了一条曲折道路,“左”的思想影响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出:要正本清源,响亮打出“城市化”的旗帜,迎接我国城市化的大发展。大城市具有更佳的规模效益,人们在对城市发展战略作出选择时,就一定会优先选择发展大城市。这也是被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行为所证实了的客观事实。 加速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管理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刘东    山西大同大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所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有三十余载,这期间,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日趋合理,城镇化建设成就显著,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不断完善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调控密切相关。我国政府在城镇群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落实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还将更多的涉足如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领域。政府管理始终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中国特色城镇化中的作用

刘军汉     河南省委党校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把绝大多数居民都迁移到大城市,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居民都居住在小城市和小城镇,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既积极地发展大城市,又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上连城市,下接农村,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但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不利影响。我们应多措并举,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昌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勒系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章通过对从19782010年南昌市城乡人口情况调查分析,南昌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29.90%2010年为46.59%19852010年的26年间,南昌市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55:1,拉大到2.54:1南昌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如城市居民提高的显著,南昌市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较大。另外,在城乡教育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城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作者提出,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积极推进南昌城乡一体化建设: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及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三、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高度城市化下的“城市失用地”

——零-负价值区、新城市边缘区与新城市权力生态

               何志宁, 沈恬, 陈思思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社会学系)

本文研究了中国城市化中一个似微小、但长期被忽视又具普遍意义的问题:城市中没有经济社会价值的区域。提出了零价值区、负价值区概念及“新城市边缘区”假设。揭示了不同于城市社会学范式性理论的城市空间区位价值理论中同心圆理论、多元核心理论、交通轴线理论和城市地租理论等传统理论的新视角,即:政府权力、个体利益、废墟经济、文化僻陋和生态歧视已成为高度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零-负价值区”和“新城市边缘区”即价值结构性失衡之城市空间——“城市失用地”的五个原因及其后效--社会阻隔效应。提出了解释问题的新视角:新城市权力生态理念,以补充现有的城市空间区位价值理论的不足。

以民为本:农村征地冲突调适化解机制——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权益维护

孟宏斌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在城镇化急剧推进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非农化倾向严重,多方面诱因的综合作用使农村征地对抗性冲突的发生在所难免。为此,可在对征地冲突的制度根源、动力机制及事件演化升级机理进行重点研究基础上,通过探索多渠道争端解决机制的路径,最终构建出融合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节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内的科学有效的冲突事件预防与化解并重的危机管理体系,既化解农村征地对抗性冲突,又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

人口负增长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困境与趋势——以浙江省为例

陈晓慧  杭州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彭伟斌(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目前,我国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口负增长区域。人口的持续下降对这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造成严重冲击。本文以浙江21个人口负增长市县为例,分析了人口下降区农村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下降、农民就地转移安置的动力下降、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下降等三大困境。人口负增长所形成的惯性正在加速推动这些区域农村进一步空心化,乡镇核心生产要素也正在加速外流,城镇空间体系布局的不平衡性亦在进一步加剧。针对这些困境和趋势,政府在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时,应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充分权衡人口变动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的共生与转化

——对一个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的个案研究

万向东   邢财堂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本文以广州城区的一个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的个案资料为基础,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聚集区内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正式就业与非正式就业的构成及相互关系,揭示了其作为都市生态空间及其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与重构的具体特征。文章认为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的共生共存可能是一种都市空间-经济-社会的常态特征,因而有必要传统上对正式性的强调和非正式性的否定的理论与实践判断加以重新审视。

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供给与农民需求

——基于HBEZ市土地流转调查的实证分析

张勇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调整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战略的实现依赖于制度供给。土地流转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供给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在实践中却出现制度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调,其缘由在于政府自主性和农民自主性、政府理性与农民理性、政府层级控制与政府自由度间的深层次张力。只有通过建立主体间相互信任关系,完善和创新沟通渠道,使政府回归人民性,通过民主方式产生制度供给和整合农民需求,才能建立政府与农民合作与互动的双赢机制,实现制度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吻合。

城乡结合部新市民的拆迁利益表达[2]

   ——对江苏省S市河村“种房子”行为的个案研究

蔡娟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通过对河村的个案调查研究发现“种房子”行为的内在行动逻辑,首先是农民的生存伦理、其次是避免与政府的直接对抗,第三是弱者的武器。其行动对行动者生活造成了诸多不适并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资源浪费,及得不偿失等意外后果。文章提出:按照惯例做出的决策在很多情况下都失去了应有的实效性,主要其原因正在于决策者对于现代社会的风险因素了解得不够充分,结果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基层政府对于“种房子”的作为采取默认,与征地拆迁时的强有力的政府形成对照,政府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村庄贯彻实施其意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退出村庄对村民的行为置若罔闻,这关涉及国家—农民的关系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培育发展研究

杨贵华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

我国社区社团组织总体上属于初创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村改居”社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发展不平衡;“他组织”方式建立的居民社团组织缺少应有的独立性;“自组织”方式建立的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发育程度比较低,能力有待提升;社会管理体制处于转换之中,为社区居民社团发展所提供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还不到位。为此,政府和体制内社区组织要进一步为社区居民社团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具体包括:探索与社区居民社团实际相适应的登记或备案制度;积极培育扶持居民社团尤其是公益慈善类、促进参与类社团的发展;加强对社区居民社团的引导和监管。其次,要着力培育和提升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为居民社团发展注入持续的内在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对河南部分地市的调研

刘振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化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如何有效解决人地矛盾,在确保土地存量不减的情况下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必然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合村并点,对现有的自然村、空心村等进行拆迁合并,对并村后节余出来的土地进行复耕;就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在搞好产业支撑的前提下,实现村民就近就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大量现实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资金短缺、后续管理、社域认同等。

 

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障碍分析

安培培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世界大多数国家城市化道路不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制度化效应明显。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制度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都十分尖锐。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保障制度展开。通过对现行起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试图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城镇化产生何种影响及影响的路径或机制如何,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破解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政策障碍的协调策略。

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国的城市化

张雪筠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农民的市民化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与经典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同,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结构下被分割为两个过程:第一阶段从是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随着农民第一阶段城市化转移的实现,在国家城市化发展道路与户籍制度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农民工的城市化呈现出过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要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市民化、城市化应当通过渐进性改革逐渐赋予农民工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权利,并通过就业扶助、职业教育等途径提高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构建地方税体系,推动湖北城镇化建设——以“营改增”改革为契机

索一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 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但由于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越来越不匹配,使得地方政府缺少稳定的财税来源,阻碍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在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地方税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目前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助“营改增”改革提供的动力,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构建一个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推动湖北省城镇化建设。

 

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王格芳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发展战略研究所

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障碍因素。促进中国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积极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其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第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第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成果公平共享;第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政和税收的导向与扶持作用;第五,制定实施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防止和克服“形象工程”。

 

小城镇:“中原梦”有序实现的田园空间研究

祁海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一亿河南人民的“中原梦”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表现。“中原梦”是“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目标,是河南人的中原梦。找到“中原梦”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把“中原梦”变成普通百姓安安稳稳的生活图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受、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才能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科学发展。经过调研发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梦的核心,而建设小城镇则又是河南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以小城镇为着力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原追梦圆梦的现实可行之路。

人口分布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以江苏为例

刘 丹      江苏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为全面推进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配合落实《江苏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3-2020)》编制工作的要求,我们开展了江苏省人口分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工作。本研究根据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省人口分布和人口城镇化的形势与发展以及人口分布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合理布局和人口管理的改革方向与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郑会霞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持续关注并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推进这项建设迈上新台阶,是一项社会要求迫切、影响未来深远的意义重大的课题。本文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康运行与发展。

 

流动的家园:京郊一个打工者草根组织的社区试验——发展主义城市化模式下打工者的发展困境

李春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  硕士研究生

发展主义的城市化模式,不仅难以解决打工者的城市化问题,反而给打工者在城市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和困境。本文通过对京郊一个打工者的草根组织及其在聚居区的社区试验的研究,认为这些底层的外来打工者通过自己的组织进行社区参与的方式,折射出的在正式的参与机制缺乏的情况下,外来打工者自身参与城市化和社会建设的创造性努力。打工者自身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在外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能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城市生活模式。这些打工者的家园梦和社区试验,就是他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在发展主义为导向的城市化的模式中,排斥性的制度安排和行政化的社区管理体制,使得打工者的组织的力量在不断流动中被限制和消弱。

 

论新时期城镇化过程中基层社会管理体系重构的设计

   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新时期城镇化导致中国基层社会发生“三个转变”,即“乡转街”(乡镇转为街道)、“街转社”(街道转为大社区)、“社转职”(社区转变职能),结果是社会管理体系重构。“三个转变”的实质是“三个关系”的调整,即城市与乡村的“城乡关系”、市民与农民的“市农关系”、政府与群众的“政民关系”,在结构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个关系”的调整需要决策层、执行层、承载层协同进行,需要进行“三个设计”,即通过顶层设计完善决策,通过中层设计完善管理,通过底层设计完善服务,加快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因此,需要为三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特别是要为顶层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资源。

 

重金属之害——赣湘两省发展的代价

邓虹  帅庆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长江中下游赣湘两省有三个共同点:第一、两省共处长江中下游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较大的共同性。第二、两省均属我国南方丰水区,是长江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地,水环境变迁有较多的共同性;第三、两省矿冶业发达,对环境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由来已久。近年来,长江在赣湘两省的重要支流均发生过由于重金属污染导致的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极大地危害了当地人民的健康,影响了社会稳定,也污染了长江的水环境,对国家的水环境安全构成了威胁。正由于以上三个原因,我们认为将长江中下游赣湘两省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是恰当的。

雾霾天气治理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

王新  何茜    辽宁社会科学院)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多个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陷入十面“霾”伏,大气污染严重。这一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频繁出现过。西方发达国家有效积极治理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主要包括:完善立法,转型能源;区域联动,双管齐下;发展公交,加强绿化;监控严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从我做起。具体包括如,呼吁公众调节生活方式,减少会导致臭氧浓度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如降低汽车行驶速度等。呼吁儿童、老人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一切激烈的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美国环保署等机构合作设立了“空气质量指数”,向公众提供有关地方空气质量以及空气污染水平是否达到威胁公众健康的信息。

 

四、城市文化研究

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思考——以天津为例

薄克礼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拥有良好的文化发展基础:商埠经济带来的市民文化;以大悲院和独乐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望海楼、老西开教堂为主的殖民宗教文化;儒教文化当然也是其中的文化主流,以文庙为代表的儒教文化,以及独特的“遗老文化”——主要是由清末民初寄居在天津的遗老遗少和民国退位之军阀和官僚形成。虽然相较于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天津文化较短,只有600年,但由于明代在天津设卫所带来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战略地位的重要,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呈现出层层递进式的模式。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渤海经济圈中心的确立呈现出文化大发展的趋势,天津应利用现有经济与文化发展来更好地提高天津文化的竞争力。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文化定位研究

屈彩霞     天津城建大学社会科学部

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新阶段的发展战略,它构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重新审视城市文化定位,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过多地突出个性,而忽视了共性,过多地挖掘历史,而无视现实,过多地着眼城市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为此,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城市文化定位,表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

城市文化发展与中原城市群建设

  杨军剑      河南行政学院

    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建设,可以抓住中原文化的特色,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作为重点,将其建成突出的典型的文化群,以此带动中原文化的全面建设,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以城市文化为指导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进程和“中原城市群”建设,首先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城市的文化定位,并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其次,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体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融合。第三,城市文化建设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变城市的“软实力”为“硬实力”。

城镇化视野下的社区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刘华龙    郑国民    (天津城建学院)

本文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从理论认识缺憾、主体错位、政府资金不足、主旨力模糊及法律保障未及等几个方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历史遗留下来的惯性问题,另方面是城镇化转型期难以回避的新旧生活方式冲突。针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保障,建议采取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和社区资源整合“三管齐下”的资金来源与管理模式。

 

 

通讯地址: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邮编:300191

本期责编:王小波  联系电话:022-23075332  电子邮箱:boboform@126.com